展開部調性布局的最大特點是其“不穩定性”與“多樣性”。正如前文所講過的那樣,展開部總是避免出現呈示部已用過的穩定調性——主調極其從屬調。即使偶爾應用也是過渡性質的,它的調性布局主要是圍繞“下屬功能”的諸調性。展開部的調性轉換也相當頻繁,少則幾個調,多則轉換十幾個調,而且很少出現具有穩定調性的長大音樂段落。當然,有時為了完整出現一個音樂主題,也會有調性相對穩定的段落(如獨立性較強的“插部”等)。
展開部的調性布局并無特定公式,但也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它的主調雖然頻繁,但幾個較次要的調也常圍繞著某個中心調構成“調性轉換的段落”。這種調性轉換的段落總是與主題材料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即與展開部所形成的幾個發展階段相吻合。
對展開部調性布局,一般常見的情況:在古典時期音樂作品的展開部里,其調性接續關系常以下屬功能調的“上四(下五)度循環”為主,如果展開部開始于C大調,則其后的調性接續可能是C→F→bB……
當然,在這種循環關系中還可以插入二、三度調性的接續。在莫扎特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新穎靈活的調性布局關系。例如,在莫扎特的《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展開部中,開始的#f小調就與主調(g小調)有很遠關系(相差5個調號),緊接著又出現了三次“二度關系”的調性,而后才是下屬功能的四、五度循環調性,見下表:
呈示部展開部
gbB#f→e→d→C→E→bB
小大小小小大大大
調調調調調調調調
/////
二二二四四
度度度、、
關關關五五
系系系度度
關關
系系
雖然上四(下五)度循環的下屬功能調性關系主要出現在古典時期的展開部中,但近代作曲家的作品里也有不少很典型的例子。這種上四(下五)度循環的下屬功能調性接續關系,可以看作是展開部調性布局的“古典手法”。這種手段主要是突出了調性接續間的“功能關系”,其進行也是富于動力性的,因此,在后來的展開部寫作中也經常應用。
從浪漫派時期起,展開部又出現了新的調性布局特點,經常應用三、六度或其它調性關系的接續或并置,即突出了調性布局的“色彩性關系”。尤其是“調性并置”的手法很新穎――它是從一個調的主和弦直接闖入另一個調的主和弦而造成突然的對比,并不采用主部轉調的過渡手段。展開部的這種色彩性調性布局關系,在貝多芬時代就有所體現,到了浪漫主義時期之后,這種色彩性很強的調性續接(或并置)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印象派的作品里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但是,這種調性續接手段也有其弱點,就是在加強了色彩性的同時也削弱了功能性,因而就使展開部的音樂常缺少發展的動力。所以,在實踐中經??梢钥吹秸归_部中采用“功能性”與“色彩性”調性布局同時并舉的很多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