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是音樂的基礎,也是旋律的骨架,它在音樂中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音樂中時間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節奏的變化中。人們常常把它比作音樂的呼吸和脈搏,它讓音樂更有生命力,是音樂發展的力量源泉。而多數人往往只重視對旋律的訓練而忽略了節奏的訓練,忽視了節奏在音樂表現中的重要性,缺乏對節奏的控制能力,直接影響了音樂的表現。因此節奏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節奏的訓練加以闡述。
一、節奏型的練習
音樂旋律以音響的高低、長短、強弱、快慢組織起來進行交替與變化。千變萬化的節奏運動形態在不同長短音符的組織與變化中得以體現,旋律的藝術表現力往往以特有的節奏型來增強,合理、規律的節奏型組合能促成美妙動聽的音樂。
音樂中的節奏雖然形態多種多樣,構成千變萬化,但其基本形態歸類并不復雜。只要認真思考,用合理的訓練方法配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從基本節奏開始學習,循序漸進,細心體會,要掌握好其他復雜的節奏并不是難事。
在一首曲子中,節奏的組合常常會有一些典型的意義,這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節奏組合,就是節奏型。音樂中常見的節奏型有:均分型、附點型、切分型、連音型、帶休止型等。不同的節奏型則有不同的音響效果,如切分型能使節拍的強弱規律改變,使音樂變得有較強的起伏感。帶休止型具有輕快、活潑的作用等等。
在節奏型的練習中需要加入有效的記憶方法,才能使節奏型的練習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感性記憶和理性記憶結合運用是增強節奏型記憶最有效的方法。感性記憶就是不假思索地將所給的節奏快速念出,這主要是憑借自己對節奏的律動感知。感性記憶主要適合于節奏模仿訓練,但對太長的節奏型組合,感性記憶則顯得力不從心。理性記憶就是將所給節奏進行快速分析,尋找規律加以記憶,這主要是憑借自己對節奏型的熟知程度及反映速度,對節奏型不熟悉或反映過慢則會跟不上節奏樂句的進行,導致遺漏節奏,使記憶發生錯誤,理性記憶不利于多種節奏型的組合記憶。因此,對于節奏型的記憶,最好的記憶方法就是將兩種記憶方式結合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掌握了一定的節奏基礎和記憶方法后,先從簡單的節奏型組合開始練習,逐漸增加節奏型的難度和節奏型組合的長度,由單一型向綜合型過渡,由基本節奏向較難的節奏過渡,并在訓練中做到認、聽、讀、寫,強化大腦對節奏的記憶。這一切的訓練都要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練習,始終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才能更快速的辨認節奏型并模仿,以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
不同的節奏型要根據其特點,使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訓練。在練習節奏型時,還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帶休止符的節奏型練習會造成內心的緊張感,在訓練中要克服內心的緊張,以平常的心態來面對它,不要一遇到這種節奏就打亂原有的速度。要注意穩定內心速度感,加強對節奏的內心感受意識。練習它時,可以在內心默念出休止的時值,這樣對于練習者來說,可以更準確的掌握休止的時值。
切分音的出現會改變節拍的強弱規律,在練習切分音時要注意,在切分音所在的節拍中,第一個音符并不是重音,重音轉移到了第二個音符上,所以第二個音符的出現相對該節拍中的其他音符來說是強的。
附點節奏型常常在音樂中出現,如:
等。對附點的時值,我們往往會忽略,常常在附點時值未延續夠的情況下就停止了,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沒延續夠時值就停止的不良習慣。也會影響后附點節奏型在音樂中的特點,影響音樂的表現力,所以一定要把附點的時值延續夠。
在連音的練習中,連音的節奏會在固有的節拍內顯出它的特別。練習時注意節拍的時值,在固定的時值內均勻的分配音長,同時它與其他節奏的連接上應多加注意。
二、節奏感的練習
節奏運動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和獨特的表現功能,往往同人的心理活動相對應。良好的節奏感就是對節奏各因素的敏銳感知和準確表達。節奏感是音樂感知和音樂理解形成的基礎和條件。
節奏感的訓練可以從培養節拍感開始。如:用節拍器來進行數拍練習。先一拍一個音,一拍兩個音,一拍三個音,一拍四個音地跟著節拍器用嘴數拍練習,然后自己數著均衡的口令走路或跑步練習。這樣容易讓均衡的節拍感覺牢固在心中,能夠有一個內心的均衡速度和節拍意識,這是開展節奏感訓練的基礎,它可以為學習節奏打好前期鋪墊。
節奏感的訓練也可以加入朗誦。我們生活在語言的環境中,語言本身含有豐富、生動的節奏,從語言節奏出發來掌握音樂節奏是比較容易的,應從有節奏的朗讀開始。如:有節奏的朗讀一些簡單的詩詞、歌詞,或即興的講一些有節奏的話,并在朗讀的同時用手拍出節奏。
這樣既進行了節奏練習,也培養了的詞語創作能力,同時也體驗了節奏感。在節奏感訓練過程中,還可以加入基本的指揮手勢,對節奏感的訓練會有很大的幫助。如用嘴讀出節奏的同時用手打出節拍,并做到每一拍的速度一致,先由慢速度的練習開始,慢慢的加速度練習,并做到強拍子的動作較明顯于弱拍子的動作。這樣做,一方面可使學生正確的念出每段節奏所要求的標準速度,同時又有助于音樂表現力的培養。
當然,機械的表現節奏的長短是行不通的,他們只是節奏感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節奏感的練習和掌握不能單一訓練基本節奏或節奏型組合,要深入到音樂作品中,去感受音樂的情感起伏。
三、體態律動在節奏訓練中的運用
體態律動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達爾克羅茲經過對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領域的研究,創造了這種新的音樂教育方法。體態律動通過身體的運動(動作)對音樂加以“反應”,從而促進人的各種感官和機能的發展,并不斷發掘出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體態運動的特點是排除單純的音樂技術訓練,通過人的自然地表達方式來學習音樂。(1)
節奏教學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內在欲望出發,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而在節奏訓練過程中帶入體態律動的各種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促使人們積極探究新事物,是人類產生認識欲望的動力之一,許多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離不開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在開始學習時,應該先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欲望。比如在節奏訓練方面,要誘發學生“動”的欲望,引導他們“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參與節奏訓練。運用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法,帶入體態律動的各種活動,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引導學生進行節奏訓練。
體態律動活動通過各種各樣有趣的方法來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節奏的興趣,使學生用心地去感受節奏,是激發學習欲望的好辦法,尤其適用于兒童的節奏教學。
?。ㄒ唬╇S著音樂做動作
讓學生在教室里散開,老師彈奏由二分音符構成的音樂,學生隨著音樂邊走邊做青蛙游泳的動作。做完青蛙游泳的動作后,隨著由八分音符構成的音樂,邊跑邊模仿小狗的“狗刨”式游泳動作。根據情況,還可以把音樂變換成由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全音符等基本節奏構成,動作也可以有所變化。這種對動作的模仿,既可以使學生分辨一些基本節奏,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動作反應能力。
?。ǘ┠7侣曇舨⒆鰟幼?/p>
對于兒童來說,熟悉的事物更容易感知。所以,模仿聲音的題材應該來自于兒童的生活。把周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帶到節奏教學活動中去,如動物、自然現象、交通工具、體育活動等等。
串成一排,模仿火車的樣子,邊走邊讀節奏。
這種模仿聲音并做動作的方法,既進行了節奏型的練習,又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
?。ㄈ┌压澴鄮胗螒?/p>
模仿“挑水”的游戲來練習一組不同的節奏,拿著小桶跑步到水邊的節奏,用八分音符組成的節奏樂句;水杯盛水到水桶里的節奏,用一個四分音符和一個四分休止符交叉進行組成的節奏樂句;挑起水桶邁步的節奏,用四分音符組成的節奏樂句;走了一段路有點累了,腳步放慢的節奏,用二分音符組成的節奏樂句;終于到家了,放下水桶高興歡呼的節奏,用十六分音符組成的節奏樂句。如此練習,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練習了節奏型,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法。
體態律動不單是用耳朵聽音樂,同時是用身體來表現音樂,它能調動學生全部的感官,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協調學生的身體動作,把它帶入節奏訓練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綜上所述,在節奏感訓練中要深入到音樂作品中,去感受音樂的情感起伏。帶入體態律動的訓練則要用一些靈活多樣的、有趣的活動,激發學者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訓練時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在訓練中既要提高訓練者對節奏的感知、理解能力,又要增強他們的創作和表現能力。并要多關注音樂作品中新穎的、富有個性化的節奏型,同時還要注意節奏與旋律、內容、情感表達相統一。節奏是音樂的基礎,也是音樂的生命,在音樂中的價值無可取代,音樂中時間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節奏的變化中。所以,我們必須刻苦的練習并掌握它,才能更好的表現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