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笛這種樂器有個怪現象,即初學者在吹低音的某個音時會夾雜著同度的中音,當然該音是很不穩定的,忽高忽低,其本質是吹出的氣壓不穩。其實如果能穩定的吹出這種音可以說是種高超的技巧了(就象小提琴的人工泛音)。
高音吹不上,從根本的原理上說是吹出的氣壓不夠。在長笛的演奏中,呼吸是至關重要的,這里主要的是指呼,也就是吹。當人的胸腔在向外呼氣時,能控制其壓力的關鍵點必定是肌肉較發達的地方,也就是醫學上說的橫隔膜。所以在運氣的時候,橫隔膜必然要處于緊張狀態,其緊張程度則決定氣流速度,也就是音的高低。
我們有時聽小孩子唱歌,除了他們的奶聲奶氣外,另一個特點就是運氣是不控制的,同樣也包括不會唱歌的成人。在管樂演奏上來說,這類音聽上去是沒有根基的。
為了控制吹出氣流的壓力,小腹部必須始終緊張(肚臍周圍)而微微挺起。人們在清醒的時候,呼吸是使用胸式呼吸的,而睡著時卻使用腹式呼吸,但是這種腹式呼吸是不控制的,所以,當你在演奏管樂時,體會一下睡覺時的呼吸方法,然后在加上小腹部緊張而挺起(這就是所謂的丹田運氣),當腹部緊張程度能控制論自如,這就是我們所要的境界。
大家都知道小提琴的用弓難在上下時的力度控制。當下弓時,由于弦離用力點較近,所以必須右食指壓得輕一點,隨著弓的下降,力點越來越遠,壓力必須越來越大。而上弓的時候情況則相反。吹管樂也有類似問題。開始時氣吸得較足,吹的時候要節省點,隨著音的延續,存儲的氣越來越少,向反要多吹點出去,這樣才能保持聲音的平穩。同理,高音的時候收掉點,低音的時候多吹點。在此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橫隔膜,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丹田。所以,吹長笛的人們會有“嘴在腹中”之說。要體會這種感覺,可在演奏時按處小腹部體會腹部的緊張程度就能明白了。
長笛這種樂器的發音質量不象弦樂,簧片和號類樂器,而有些類似于鍵盤:即使是不老道的演奏員,也很少會吹出令人難以忍受的聲音,所以,有不少學習者在初步掌握發音后便急于把注意力集中在通常被認為的“技巧”上,此種現象在專業工作者中也不乏其人。當然,我們不可能讓學生吹三個月的空笛頭(我看大部分學生是無法忍受的),但至少要讓學生對音色有個準確的概念,并在練習中自覺的去探索發出好音色的方法。就此問題而言,有不的人花的時間并不少,但一直發不好音其原因就在于此。業余愛好者這種情況更多。由此進一步說,倘若概念和方法存在著問題,長音會越練越糟糕。就我的教學體會,初學者應該先練“短音”(大約一秒一個,每發一次,需仔細的體會),當初步樹立準確的音色概念,也就是說學生了知道什么樣的音色叫“好”,并在不斷調整發音方法中發“短音”中也能偶然發出較好的聲音,體會到發出較好音色的基本方法,再依此法練長音以達到發音過程的磨合。
所以說,當學生能練長音時,其好的音色概念和發聲方法已初步過關,練習的目的是讓他(她)鞏固和完成磨合,在此其間,老師必需嚴格監控學生的階段練習效果,以防中途走樣。
在學生初學階段,老師必需自己能發出漂亮的聲音讓學生樹立概念,然后幫助學生用發短音的方法,不斷調整嘴型(主要下唇兩側的緊張程度),嘴唇氣孔的形狀,壓笛孔的比例,笛孔刀口對準氣流的角度(主要靠右手的拇指和小指調節),更重要的是下頜的收縮程度來探索適合該學生的發音方法。在不斷的調節以上四個因素的發短音過程中,學生一定偶然也會發出比較令人滿意的聲音,然后告訴學生,用這樣的方法來發音。此后,可根據學生不斷熟練的程度而減少監督的力度。所以說,當學生真正開始練長音時,也就是進入鞏固階段時,這最困難的一關應該基本上是過去了。如果不采用這種方法,就無從說起練長音,更談不上會有好的音色。
這樣的過程在學生學了一年多以后,已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再反復練一個新周期,此時,要將運氣,力度控制,顫音等與音色有關的進一步的技巧摻和在里面,重練一段時間以達到進一步鞏固的目的。這樣教出的學生音色一般是不會有問題的,至于學生本身可能會去追求另外其本身所喜歡的一種音色,那已是另一碼事了。
我有位老師跟我說的一句話:“音色好吹什么都好聽,否則吹什么都不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