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簫的歷史
簫源于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后方專指豎吹之笛。
簫:原稱“洞簫”,現簡稱“簫”。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于獨奏和重奏。
簫笛同源,都是源于遠古時期的骨哨,新石器時代開始以竹制作。在秦漢至唐,簫是指編管的排簫。
簫在漢代時稱為“篴”、“豎篴”或“羌笛”。羌笛原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4孔(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個最高音孔后,成為5孔簫。
????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 孔(前5、后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于獨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時笛簫概念基本分開,橫吹為笛。豎吹為簫。
清代,簫的形制與現在完全一樣。
二、簫的種類
簫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簫、九節簫、黑漆九節簫、玉屏簫等。
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獨奏或合奏。
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并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
黑漆九節簫,因管身外涂黑漆而得名。
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于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于獨奏或合奏。
玉屏簫:產于黔東玉屏縣,是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色別具一格,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是對玉屏簫的高度贊譽。
相傳,玉屏簫的制作始于明代萬歷年間(1573——1619),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明、清兩代,玉屏簫曾作為朝廷貢品,故又有“貢簫”之稱。在1896和1913年的倫敦和巴拿馬國際展賽會上,玉屏簫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是我國在世界上首獲榮譽的樂器。
玉屏簫采用玉屏和鄰近鎮遠、耀山等地所產的小水竹制作,其竹節長、竹管細、竹質堅硬、纖維細密,是制簫的良材,且都在冬季采伐,經過選料、烤竹、刮皮、通節、開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長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圓形(系人工夾扁),音孔為橢圓形,孔壁向內呈25度斜面,工藝精細,聲音優美動聽。
玉屏簫素以雕飾精美而著稱,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銅色彩,然后雕刻出細膩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鳥獸等各種紋飾,詩、畫、色諧和,工藝纖巧,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玉屏簫的音色圓潤、柔美,古色古香,尤以“龍風簫”更為獨特。這是兩支雌雄為配的對簫,上面雕刻精致的龍鳳圖案。雄簫略粗,上刻騰龍,發音宏亮、奔放;雌簫稍細,上刻彩鳳,音色柔和、含蓄。兩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諧而富有情趣。
玉屏簫是優良的獨奏樂器,更適于合奏或伴奏。常用于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民間器樂合奏,與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昆曲、越劇和粵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玉屏簫是重要的樂器之一,多用于表現幽靜、嫻雅等場面。
三、簫的制作
簫比曲笛長且細,竹制。制作時,首先要注意選材,吹口和音孔必須在一條直線上,音階必須準確。
蕭的構造較簡單,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長70——78厘米,比曲笛稍長而細,管身內經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里面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吹氣發育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5個音孔,背面有1個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為助音孔,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飄穗(裝飾絳帶)用。
簫的音質優劣,與選用的竹材和制作關系很大。要選用冬至到春分期間采伐的竹子,竹質應堅實、分量較重,紫竹以竹花均勻,呈紫褐色的為佳,無蟲蛀、干縮、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圓滿、紋理細密順直。
制作時,吹口和音孔須在一條直線上,吹口上方下圓,音孔要圓,并都掏成向內的傾斜形,孔壁要光,內膛應光潔,竹節磨光,兩端平整,兩端口徑不能相差過大,漆飾應美觀。在音質上,音階應準確,不論輕吹重吹,音響都應清麗,不能有空洞或差異的聲響。音色應淳厚、優美、圓潤。
四、簫的定調
簫的演奏技巧與笛類似,但不如笛靈敏。簫常定為G調。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和打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適于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簫的定調不一,常見的為G調,6個音孔全閉時,筒音為(d1),通過超吹,音域由(d1——e3),有兩個八度另一個大二度。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區發音深沉,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區音色圓潤、優美;高音區發音緊張。簫的音量較小,樂隊用幾支簫同時演奏效果較佳。單用一支簫演奏時,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對比適度。
簫不僅適于獨奏、重奏,還用于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弦和河南板頭樂隊等民間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開始洞簫奏出輕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擬的鼓聲,描繪出游船上簫鼓鳴奏的情景,在整個樂曲中,簫聲綿綿,流暢抒情。
此外,琴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