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洞簫>洞簫入門>

洞簫初學者必讀基礎知識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時間:2020-02-02  

  洞簫簡稱作簫,是最常見的民族樂器,多用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用于樂隊合奏或戲曲伴奏中的洞簫,筒音通常為d1,一般內徑為16mm,從吹口端至下端調音孔的長度為520mm左右,全長為800mm左右。

  一、洞簫的音域、音色和音準

  1、洞簫的音域

  管樂器音域的寬窄,除了決定于制作工藝是否優良,吹奏技巧是否得當,以及指法組合是否恰當等因素而外,還同管樂器的量度有關。

洞簫初學者必讀基礎知識

  量度是物理學名詞,是指管樂器吹奏一端的內徑同管長的比值。量度對管樂器的聲學性質(音色和音域)有著重大影響。例如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若不借助高音孔就無法吹出比基音高十二度的第二泛音,就沒有現今寬廣的音域;中國的管子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卻毋須借助高音孔就能輕松地奏出第二泛音來。單簧管與中國管子音樂聲學性質上的這一差別,乃是由量度決定的。原來就五度超吹樂器來說,量度越大,超吹音就越容易被激發;量度小,超吹音則不容易被激發??稍诤嵉岩活惏硕瘸档墓軜菲魃?,量度對它們聲學性質的影響,就恰恰同五度超吹樂器相反:量度越小,超吹音越容易被激發。

  人們根據常識就可以知道,管樂器的管子越長音越低,管徑越大音也越低。因此,低音管樂器的內徑大、管子長;高音管樂器的管徑小、管子也就短。但是管徑的粗細、管子的長短都是有限度的。筆者曾對簫、笛一類的管樂器作過實驗分析:當簫、笛的管子長到一定限度時,基音就無法吹出,所吹出的也只能是第一泛音。對于洞簫的管長筆者所作的測算是:管長超出管內徑的50倍(即量度小于0.02)時,吹出的便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若將末端掩沒(此時簫管已成了五度超吹樂器),當管長超出管內徑的25倍(即量度小于0.04)時,吹出的便是第二泛音。再以簧哨樂器來說,作為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由于管徑小、管子長,以至于量度小,除基音外,第二泛音的奏出必須借助高音孔,而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的中國樂器管子,由于量度大,毋須借助高音孔也能方便地吹出第二泛音。

  “量度”對管樂器聲學性質的影響,是一個至今未曾引起人們充分注意的問題。量度的正確運用,對簫、笛音域的增擴和音色的選擇,有著很大的意義。例如洞簫(筒音為d1)的內徑一般在1.6厘米,有效管長約52厘米,其量度約為0.031,而琴簫內徑一般為1.4厘米,有效管長約為60厘米,其量度約為0.023。為此,琴簫的高音比洞簫還要容易被激發,音域也就比洞簫略寬。

  洞簫為次中音樂器,音區比曲笛低純四度,音域與笛子相似。洞簫的常用音域為d1—e3;若演奏得當,音域則可擴為d1—g3或更寬。

  2、洞簫的音色

  洞簫的音色同笛子相比,顯得格外的恬靜、秀雅,但音量小、發音不及笛子敏銳,便成了洞簫的弱點。

  洞簫的音色同管徑和吹奏方法密切相關,除此之外,制作方法是否得當也同樣重要。洞簫同所有的樂器一樣,音色具有大音色與小音色的區分。如小提琴,名琴同一般的琴所奏出的雖然都是小提琴的音色,但它們之間的音質卻有天淵之別。制作精當的簫、笛,由于發音敏銳,演奏起來省力,其音色、音量的控制亦十分方便,使演奏者能隨心所欲。音色能否隨意變化和音量能否自由控制,是簫、笛制作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吹口開挖得當與否是制作的關鍵所在。

  以上所述為做工粗細對音色的影響,而就演奏方法正確與否對音色的影響應至關重要。衛仲樂先生曾經說過,洞簫應該力求“高音似笛,低音似鐘”,當然,“高音似笛”卻不是笛。要達到這一要求,其要領在于口形的正確掌握:口縫要圓,口腔要適當打開,以利于共鳴。筆者曾經做過試驗,用人工吹口吹奏簫、笛,發現其制作材料無論是優、劣;制作工藝的精、粗,其音色同樣空洞、單調,很難辨別各自的優劣。受此啟發,筆者曾有意識地對口形、口腔狀態與簫、笛的音色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仔細地研究,發現同一支洞簫至少可以吹奏出三、四種有明顯差異的音色;管徑大,音色的可塑性就大。這都取決于口腔打開的程度。

  一般地說,口腔的打開程度,視管徑的粗細和吹孔的大小而定:管徑小、吹口小,口縫要小,口腔也就??;若管徑大、吹口深寬,口縫要適當放大,口腔也要大??谇坏倪m當打開,不僅能避免吹奏出的音色干癟,以保證發音堅實,同時還極有利于洞簫音色的變換和音量的隨意控制。這恐怕是很多年輕洞簫演奏者所沒有注意的。

  洞簫的音量盡管柔弱,其音量和音色還是有一定可塑性的——當然其音量的大小變化和音色的變換,要遠比笛子困難得多。這音量的控制和音色的變化,全憑口縫和口腔的大小變換來控制。這是需要認真體味的。

  洞簫演奏上與笛子發音上的最大差別就是,洞簫發音的初始,不能用舌尖抵于門齒上,因此沒有明顯的音頭。為此,發音之初就得保證口風的準確方向和適當的力度,否則其音色就必然欠柔和。這是初學洞簫的一大難點。

  3、洞簫的音準

  洞簫和笛子一樣,談及音準,人們總認為是制作上的問題。實際上簫、笛的音準,不僅取決于制作是否精當,同時也取決于演奏者的演奏方法是否得當,即:指法組合以及運氣的方法是否得當。

  就洞簫音準的具體問題來說,它涉及到相對音高與絕對音高兩個方面的問題。所謂相對音高的準確,就是指各音孔之間的音程關系的準確,絕對音高的準確當然就是指各音孔的音高應該與所對應的絕對音高符合——也就是筒音是否為準確的d1。

  就制作來說,音程的準確不僅取決于音孔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得當,同時更受吹口深淺的影響。1958年,貴州玉屏簫笛廠的鄭輝蒸為查阜西先生制作了一支琴簫,各孔音高幾乎都低一律(半個音)。鄭輝蒸取刀將吹口削深少許,音就全都升高了半音,并解釋說:“削深,其受氣之量較大,氣量大則律深矣”。此事當場使查阜西、沈西園、杜文元“均訝為絕技”。筆者舉此實例意在說明,吹口深淺決定著簫的絕對音高。吹口開深少許,音就能升高半個音,乃是因為管端校正量變小了,故而音也就隨著增高。由于玉屏簫的吹口極小,管端校正量過大,吹口稍微挖深,管端校正量就明顯減小,導致了音的增高。管端校正量的明顯增大或減小,雖然各音孔的音高都會隨著降低或增高,但各音孔所增降的音程并不相等,也就必然會影響音程的準確性。因此,通過吹口深淺的改變來調整音高,是有一定限度的,否則就一定影響各個音孔之間的音程關系。        就洞簫制作時的校音來說,制作工人依賴音分儀,有人認為,根據音分儀可以將簫、笛校準得“一音分也不差”。這一認識有點偏頗,此處無意從理論上作過細的分析。制作工人雖然依據音分儀,可也常常出差錯。原因何在?原來制作工人校音時總得一邊吹奏一邊一個音孔一個音孔地校音。但他們卻忽視了校音時口縫位置的統一和吹奏力度的勻稱,演奏時由于口風的統一反而會導致相對音高(音程)的不準確。此外,即使校音時的口縫位置和力度都相當統一,而演奏時的口縫位置和吹奏力度不同,音程仍然會不準確。因此,吹奏時有意識的俯仰吹奏角度,可以校正音準。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