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古琴>古琴百科>

浙派古琴的起源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時間:2020-06-03  

  浙派是宋明之際最主要的琴派,源于北宋,盛于南宋,在明代初期為“徐門正傳”,頗具影響。至明代中后期,虞山琴派崛起,其在琴界的地位,逐漸為虞山派所替。至清中、后期以后,浙派在琴界的影響已日趨微滅。

  浙派古琴的起源

  北宋始,古琴在當時的文人士大夫中頗為盛行。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崔遵度等俱以彈琴知名于世。據琴家演奏風格、師承與美學觀念的不同,出現了京師、江西、兩浙等不同琴派。北宋政和年間,琴家成玉礀在《琴論》中指出:“京師過于剛勁,江西失于輕浮,唯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這段話就南北琴派的不同風格作了概括,其中特別肯定了兩浙琴派,在當時琴壇有一定的影響??梢?,浙派古琴在北宋已開始逐步形成并處于領先地位。

浙派古琴的起源

  建炎三年,宋高宗旋升杭州為臨安府,并于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從而使杭州成為南宋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由于南宋杭州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兼有“山水之美名天下”的天然條件,大批皇室貴族避地南來,北宋文人也紛紛南渡,云集杭城。當時所謂“西北士大夫多在錢塘”,開導了南宋一代學術文化的先河。與此同時,各地著名琴師也相繼薈萃杭州,之后便形成了以郭楚望、劉志方、毛敏仲、楊瓚等為代表的南宋浙派古琴,在琴樂歷史上產生了極為深廣的影響。

  從浙派古琴的傳譜來看,浙派的傳譜曾受到北宋閣譜和民間野譜——江西譜的影響。宋代的帝王都極為好琴,如太宗趙匡義、徽宗趙佶等均嗜琴如命,當時皇家使用的琴譜在秘閣中收藏,稱為“閣譜”。太宗后逐漸廢棄,到皇祐時琴譜又重新進入秘閣.宋代設有待詔之官職,宮廷琴師亦為待詔,且主要演奏秘閣收藏的琴譜。至于江西譜,為當時民間琴派的代表。

  至南宋末,楊瓚編《紫霞洞譜》,收曲468首,儼然成為一派之大宗師。從此,浙譜便取代前述兩譜,使得過去風靡一時的江西譜相形見絀?!蹲舷级醋V》十三卷,是浙派古琴的一部重要譜集,它不僅受到當時琴家的重視,并對后世有著廣泛的影響,元代金汝礪的《霞外譜考》和明代朱權的《霞外神品》,都是從此書命名演化而來的。只可惜此書已亡佚。

  南宋浙派的主要琴家與琴曲

  南宋浙派古琴以著名琴家郭楚望為代表,追隨他的琴家有劉志方、毛敏仲、徐天民、楊瓚等,現將其琴家琴曲擇要介紹如下:

  郭楚望(約1190—1260),名沔,浙江永嘉人。曾為南宋光祿大夫張巖的清客。公元1207年,宰相韓侂胄因發動開禧北伐失敗而被朝廷斬首,張巖受累罷官,后將韓侂胄的家傳古譜和其他野譜,交與郭楚望,郭氏遂移居湖南,過著隱居的生活。他的代表作《瀟湘水云》 就是在這期間創作的,他的作品還有《秋雨》 《步月》《泛滄浪》《飛鳴吟》等傳世。是南宋浙派中成就最高者,而《瀟湘水云》一曲則成為由宋而今延傳不息的著名作品,也是近世最受歡迎的琴曲之一。

  劉志方,浙江天臺人,生卒年不詳,是郭楚望的入室弟子。南宋琴家毛敏仲、徐天民均得自他的傳授,郭氏謝世后,他的譜集均傳于劉志方。劉氏創作的琴曲有《忘機曲》《吳江吟》等。

  楊瓚,字嗣翁,號守齋、紫霞,浙江杭州人。官至司農卿,贈少師。據近人周慶云《琴史續》載:“瓚洞曉音律知音妙天下,而琴尤精”, “當廣坐合奏,一字之誤,瓚必顧之”。他積極支持毛敏仲、徐天民向劉志方學習郭氏傳譜,并派人向民間廣泛搜求嵇氏四弄十余種,從中加以甄別選擇。晚年與琴客匯集訂正調意、操弄468曲,編成《紫霞洞譜》十三卷,為南宋浙派最大譜系,其譜雖已不存,但現存明代琴譜中還可見其影響。

  毛敏仲,名遜,浙江三衢人。初學江西譜,后從劉志方改學浙譜。南宋淳祐、寶祐年間,與徐天民同為楊瓚門客。他的一些較優秀作品,如《漁歌》《樵歌》《山居吟》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晚年北上元都,把《禹會涂山》改名《上國觀光》,準備求見元世祖,客死于館舍。

  毛氏一生作品頗多,他的琴曲較典型地反映了宋代琴人的審美心理,“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聲音而已,達則可以觀政焉,窮則于守命焉”。毛敏仲晚年的行為,后世琴人頗多非議。應當說,他在處世上盡管未能完全擺脫功名之念,但在琴樂審美上卻趨向于純古淡泊的情調意蘊,以超然之心求得心境的淡化。他雖涉世終不免悲愁感憤,于是一切歸結于隱逸漁樵、寄情山水。他的《廣寒游》《列子御風》《漁歌》《樵歌》《山居吟》等琴曲,都是這類心態意緒的反映。

  徐天民,名宇,號雪江、瓢翁,浙江嚴陵人。曾參與編撰《紫霞洞譜》。元代琴人金汝礪、袁桷都從他學琴。他不僅是南宋浙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元明時期“徐門浙操”的創始人,演奏風格自成一家,傳有《徐門琴譜》十卷,今佚?,F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徐天民作品之一。

  汪元量,字大有,號水云,自稱江南倦客。南宋度宗時以善琴而出入宮廷,后又隨“三宮”出入大都,“北去滯燕京”。汪元量是琴師,亦是詩人、詞人。同時代人曾以“詩史”相譽,比以杜甫,劉辰翁《湖山類稿序》謂其詩“南吟北嘯,如賦史傳”。趙文《書汪水云詩》謂元量“輾轉北行,道途聽歷,痛心駭目,不可具道”, “皆史記所未有”,“世皇聞其名,召入侍鼓琴”,但元量“既還錢塘,往來彭蠡間,風跡云影,倏無寧居,人莫測其去留之跡,遂傳以為仙也。人多畫像祀之”。

  元代浙派琴家有宋尹文,學琴于徐天民之子徐秋山。大德間魯國公主聞其名召其彈完《胡笳十八拍》后,公主憮然,曰:“其音凄婉,有故妻離子之愁,何其感人之深也。”

  明代浙派的琴家與琴譜

  明初琴派大致可分為江派和浙派兩大派系,但浙操仍是明代大宗。

  明代浙操以浙江四明(今寧波)琴家徐和仲為代表。該派在當時以擁有許多著名琴家、刊印較多琴譜而著稱,以至于達到“琴家者流,一或相晤,問其所習何門,莫不曰徐門”的境地。相比之下,以松江劉鴻為代表的江派,則遠為遜色。

  明代浙派繼承了宋元以來浙派琴學的傳統,并吸取其他諸派之長而有新的發展。如果說南宋浙操較多地保留了宋元閣譜的特點,并受到北方琴派的影響,那么明代浙派在繼承南宋郭氏琴學的同時,更多地取法民間野譜,從而較南宋浙譜更典型地反映了南方琴派的特點,時人以“疏暢清越”為其演奏特色。而從南北琴曲不同的派系來看,南曲一般在“數句后,必加收束另起。如掐撮五聲、掐撥刺五聲,皆收束之聲也。另起以達未盡之意,使情致纏綿宛轉,恒多幽閑適怨之音”。南曲的這些指法特點,在明代浙派的《梧岡琴譜》中,均有所體現?,F將明代浙派的主要琴家及傳譜情況分述如下:

  徐和仲,名詵,南宋著名浙派琴家徐天民之曾孫。徐門琴學經徐曉山、徐秋山,第四代傳至徐詵。徐詵性情溫厚,居家篤學,在琴界有著很高的聲譽,被譽為“得心應手,趣自天成”。他培養一大批優秀琴家,如王禮、金應隆、吳以介、弘治間的張公助,其子惟震、惟謙也繼承家學。徐詵作有琴曲《文王思舜》等,史載一些琴曲,凡經徐詵訂正,則“號稱神品”,編有《梅雪窩刪潤琴譜》(已佚)。

  浙派流傳到明代的琴譜主要有:

  《神奇秘譜》成書于明洪熙元年,為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集。該譜為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權以12年時間編成。上卷“太古神品”16曲,從其減字譜的形式來看,多為“唐宋間遺留下來的原寫古譜”。中下卷稱“霞外神品”, 共48曲,源于南宋浙派《紫霞洞譜》,沿用元代浙操《霞外譜集》的名稱。意指那些“探少師(楊瓚)譜外不傳之意”,并且歷經加工的琴曲。由此可見,在《神奇秘譜》(尤其是中下卷)中,較多地保留了宋元時期浙派古琴的一些原貌。然而,由于朱權主張尊重各派各家的不同特點,“操間有不同者,蓋達人之志焉”。因此,朱權的許多傳譜雖源自浙操,卻不像后世那樣強調“徐門正傳”。

  《梧岡琴譜》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刊本,輯者黃獻,號梧岡,廣西平樂人。其琴學源自浙操徐門的張助與戴義。黃獻在跋文內指明此譜乃“徐門高弟張公助先生親傳”。陳經序中指明張助的琴是從南宋徐天民一派流衍而來。張助于弘治年間被孝宗召入,以“徐門正傳”教太監戴義。黃獻亦為太監,受學于戴義。嘉靖丙午年間,黃獻“恐泯其傳”,在琴友劉靜庵、成永田、韓虛亭等資助下,刻成此譜??梢?,該譜所收42曲均為浙派傳譜。

  《琴譜正傳》明嘉靖四十年(1561),楊培庵輯黃獻和宋仕兩家譜而成,它與《梧岡琴譜》同為現存最早的徐門琴譜,保存有徐天民祖孫四代增刪修改的浙派嫡系傳譜。曲目之下多注明原作者或徐門加工情況。

  《杏莊太音補遺》成書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共分三卷,收73曲,編者蕭鸞,字杏莊,陽武人,自幼學琴,以后精研浙操徐門。他原本是食祿萬戶的金陵世家,至晚年“希志于藝林”。公元1554—1557年,他“分五聲(按調分類),益諸吟(增加序曲),刪補各操,廣釋義”,編成該譜。

  《杏莊太音續譜》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蕭鸞編著,共收38曲。書中包括蕭鸞從吳越所得琴譜和他自己創作的琴曲,如《石床讀易》。而原未能“悉合徐門”之曲,經他反復訂正,“方漸潛孚徐旨”。

  《文會堂琴譜》成書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錢塘胡文煥編,共六卷,計69曲,其中11首附歌詞。胡文煥在《自序》中說:“今余此譜,皆親傳之浙操,順暢而雅正,潔凈而精當。”他自命是浙派,但不稱“徐門”。從其譜中的指法來看,確有不少地方與黃獻、蕭鸞譜本不同,可能是浙派的旁支。

  明嘉靖萬歷年間,以江蘇虞山嚴天池為代表,在傳統浙派的基礎上,創立著名的虞山派。明代虞山琴人頗多,并有過浙派徐門的影響。至明末,虞山派風行天下,琴家多以此為正宗,“一時知音,遂奉為楷模,咸尊為虞山派”!而傳統浙派雖然有一定影響,但其在琴界的統治地位,已為虞山派所替。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