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愛樂樂團,是在中國廣播交響樂團基礎上組建的國家級交響樂團,成立于2000年5月25日,直屬于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由中央電視臺管理。
2000年12月16日,中國愛樂樂團在藝術總監余隆指揮下,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首演音樂會,獲得巨大成功。中國愛樂樂團迄今已完成了七個音樂季,舉行了大量音樂會,演奏了眾多中外交響音樂名作。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中國愛樂樂團舉行了第一個音樂季,演出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當代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大提琴協奏曲的世界首演、馬勒的《大地之歌》、柏遼茲的《浮士德的沉淪》以及樂團委約創作的京劇交響樂《楊門女將》等。2002年10月,在余隆指揮下,中國愛樂樂團與八百余名中外音樂家一道,完成了馬勒第八《千人》交響曲的中國首演,成為中國當代樂壇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演出盛事。2002——2003音樂季最引人矚目的演出還包括 “不朽的貝多芬”系列音樂會,在藝術總監余隆等多位指揮家的指揮下,與來自國內外的優秀音樂家合作,在九場音樂會上演奏了貝多芬的全部交響曲、協奏曲和大部分序曲,給聽眾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余隆指揮的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的雄渾闡釋令人信服地證明,中國愛樂樂團已躋身于亞洲最優秀的交響樂團之列。在過去的五個音樂季中,中國愛樂樂團完成了跨越三個音樂季的龐大音樂工程——將馬勒的全部交響曲呈現給了中國聽眾,并以一系列專場音樂會紀念偉大作曲家德沃夏克逝世一百周年、莫扎特誕辰250周年、肖斯塔科維奇誕辰100周年。除此之外,樂團成功演出了歌劇《卡門》、《羅密歐與朱麗葉》,顯示出其作為藝術全能性樂團所具有的水準。
中國愛樂樂團由余隆率領在國內外進行了廣泛巡演。2001年9月,樂團赴臺灣地區,在臺北、新竹、臺中和高雄舉行了音樂會。2002年6月,樂團赴中北美洲巡回演出,在波多黎各的卡薩爾斯音樂節上,分別由余隆和樂團首席客座指揮、著名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指揮了兩場音樂會,隨后又在圣何塞和洛杉磯等地進行了美國西海岸巡演,獲得巨大成功。同年9月,余隆率樂團赴日本和韓國演出。2003年9月,中國愛樂樂團在余隆率領下出訪歐洲,在著名的巴黎國家歌劇院、華沙國家大劇院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舉行了極為成功的演出。2004年12月,中國愛樂樂團應邀在意大利共和國議會大廳演出圣誕音樂會,意大利國家電視臺通過歐洲聯播節目向世界轉播引起巨大反響。
2005年2月至4月,中國愛樂樂團在藝術總監余隆的率領下遠涉重洋舉行了中國音樂史上空前規模的環球世界巡演,歷時40余天,在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英國、德國等國家的22個城市成功舉行音樂會,其巡演時間之長,涉足地域之廣,演出場次之多,不僅在中國樂團出訪史上前所未有,在全亞洲的交響樂團中也實屬罕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包括紐約林肯中心音樂廳、倫敦巴比肯音樂廳和柏林愛樂音樂廳在內的一系列演出,都引起巨大轟動,受到包括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等在內的西方主流媒體的熱評,稱贊中國愛樂樂團“堪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著名樂團媲美”,“為中國交響樂的歷史書寫了嶄新的篇章”,“為中國人贏得了驕傲”。
中國愛樂樂團與國內外許多優秀音樂家有過成功合作,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奇、米哈伊爾·普雷特涅夫、奧科·卡姆、邁克·斯特恩、伊扎克·帕爾曼、米沙·麥斯基、加里·格拉夫曼、阿納托爾·烏格爾斯基、格哈特·奧皮茲、奧古斯丁·杜梅、薩拉·張、伊曼紐爾·艾克斯、郎朗、白建宇、薩賓娜·邁耶、約瑟夫·希爾弗斯坦、林昭亮、王健、李云迪、竹澤恭子、湯沐海、水蘭、克勞斯·韋瑟、邵恩、朱利安·勞埃德·韋伯、普拉西多·多明戈、謝麗爾·斯圖德和廖昌永等。
2000年11月,德意志唱片公司發行了兩張由余隆指揮中國愛樂樂團錄制的唱片,其中之一為瓦格納的歌劇《唐豪瑟》序曲和由勛伯格改編為樂隊版的勃拉姆斯G小調鋼琴四重奏,另一張為中國作品集。
中國愛樂樂團在梵蒂岡首演獲巨大成功。中國愛樂樂團及上海歌劇院合唱團2008年5月7日晚聯袂在梵蒂岡保羅六世音樂大廳舉行專場演出。中國樂團首次在梵蒂岡的專場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出席音樂會的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在致辭中表示,這場音樂會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價值和高尚的抱負。音樂成為不同民族和文化碰撞、了解的載體。他同時向所有中國人民致意,并祝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愛樂樂團和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傾情演繹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中國民樂《茉莉花》。中國藝術家們的精湛演繹多次博得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演出結束后,外方友人紛紛向中方人士表示熱烈祝賀,認為此次演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國駐意大利大使孫玉璽、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在意華人華僑以及梵、意各界近6000人觀看了音樂會。
2009年4月,擁有86年歷史的英國《留聲機》雜志評出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樂團,中國愛樂樂團與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英國皇家愛樂樂團等超級樂團一起榜上有名,這是該雜志首次將中國的交響樂團列入其中。
陳允 (樂團首席)
陳允出生于醫生家庭,四歲開始跟隨啟蒙老師鄭日華先生學習小提琴。1978年考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師從音樂教育家林耀基先生。198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并留校任教。
在1981年全國弦樂四重奏選拔賽中,由陳允擔綱首席的四重奏組奪得第一名。1982年在英國樸茨茅斯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中,陳允擔任首席的四重奏組榮獲耶胡迪·梅紐因獎。1983年,陳允獲澳大利亞政府獎學金赴悉尼音樂學院留學,師從赫里·克比(Mr Hery Curby) 。在悉尼留學期間,他先后擔任悉尼交響樂團首席、悉尼弦樂四重奏首席、悉尼音樂學院教授,并參與創辦了悉尼室內樂團。
1985年,陳允回國后,到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室內樂教研室工作,同年參與組建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并任首席。1986年到1987年間,該團先后出訪了意大利、瑞士、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波蘭和前蘇聯等國家,并在柏林建城750周年慶典演出中獲得成功并受到高度贊揚。
1986年,陳允獲得《沈心工》獎。1989年加入新加坡交響樂團,任副首席、首席代理、四重奏團首席。1994年擔任北京音樂廳首席樂團首席,1996年出任澳門政府文化司樂團首席、藝術指導。
2006年,出任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室內樂與樂隊教研室主任。
目前,陳允受聘于中國愛樂樂團任樂團首席。
吳陽,第一小提琴手,1965年生于沈陽,5歲學習小提琴,10歲考入沈陽音樂學院附中學習,畢業后以優異成績進入沈陽音樂學院繼續深造。音樂的天賦及不懈的努力,使他在小提琴的演奏上瀟灑自如,被行家們評為很有潛力的演奏家。
1981年,吳陽被國家派往朝鮮學習,師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白高山教授。在名家指點下,吳陽經過對大量音樂作品的演奏,使自己的小提琴技巧日趨成熟和完善。1986年,吳陽以優異的成績學成回國。自1987年起,他擔任中國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先后隨團赴德國、意大利、瑞士、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許多國家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演出,小提琴技巧錘煉得更加爐火純青。
1994年3月,吳陽在延邊成功地舉辦了小提琴新作品音樂會,聲譽雀起。1996年他與日本指揮家金寶先生合作演出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獲得成功,受到多方好評。1997年吳陽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師從著名指揮家徐新學習指揮。在與國內外眾多指揮家、演奏家的合作中,吳陽都以其嫻熟的技巧、完美的演繹給人留下深刻影響,受到歡迎和肯定。被公認為在音樂天賦、演奏技巧及作品的理解和處理等諸多方面都令人滿意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
吳陽現在受聘于中國愛樂樂團,擔任樂團首席。
中提琴首席張安祥1962年生于北京,1972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中提琴,先后師從王可忠、諸耀武、黃曉芝教授,后又向中央芭蕾舞團中提琴首席吳玉申先生學習中提琴,198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張安祥畢業后考入北京交響樂團任中提琴演奏員,在北京交響樂團工作期間,他先后在1984年北京文化局舉辦的音樂比賽中獲得中提琴獨奏表演獎,1987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舉辦的“和平友誼之聲”音樂比賽中獲重奏優秀獎。1990年,張安祥考入中央樂團室內樂團擔任中提琴首席,并應邀赴澳門參加澳門國際音樂節,演奏了泰勒曼的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之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該曲錄制了唱片。1992年,張安祥與原中央樂團首席梁大南先生和美國著名指揮家、教育家齊佩爾先生合作,成功地演出了莫扎特為中提琴、小提琴創作的交響復協奏曲作品364號。1993年,他作為“中國音樂家小組”一行五人之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派往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墨西哥和美國進行文化交流和訪問演出,所到之處引起了很大轟動,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回國后,受到文化部外聯局的特別通報表彰。
1996年,張安祥考入中國交響樂團任中提琴首席,隨團出訪了日本、奧地利、英國、德國和南美等地。1998年,應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之邀,他參加了在日本長野舉辦的冬季奧運會開幕式。
2000年10月,張安祥考入中國愛樂樂團,擔任中提琴首席。
大提琴首席馬新樺出生于上海,先后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學士)、耶魯大學(碩士)、南加州大學(高級演奏文憑),先后師從林應榮、奧爾多·帕里佐和埃莉諾·匈費爾德等教授。
1988年,美國國家廣播電視臺特別節目以“一位前途無量的大提琴家”專題報道了馬新樺。一年后,她被授予俄亥俄州榮譽市民稱號和俄亥俄州的金鑰匙。1991年,她被列入美國國家注冊所的《誰是誰——行政官員和專業人才領域》全書中。她是唯一一位兩度榮獲(1988年和1989年)“哈默-羅斯特波維奇基金獎”的音樂家。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她在香港市政廳音樂廳舉行個人獨奏會,此演奏會是“中國最具前途的音樂家”系列演出之一。
余隆是活躍于當今國際樂壇的最杰出的中國指揮家之一,曾應邀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擔任客席指揮。他曾經在德國、法國、荷蘭、瑞士、波蘭、匈牙利、葡萄牙、斯洛伐克、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和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登臺指揮,與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內維爾·馬里納,鋼琴家米哈伊爾·普雷特涅夫、郎朗、李云迪,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林昭亮、弗朗克·彼得·齊默爾曼,大提琴家瑪特·海莫維茲、王健,單簧管演奏家查爾斯·內迪克和女高音歌唱家蒂齊婭娜·費貝利希尼等合作,指揮過德國漢堡歌劇院、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萊比錫廣播樂團、漢堡交響樂團、英國圣馬丁樂團、匈牙利布達佩斯廣播交響樂團、布萊梅愛樂樂團、法國尼斯大劇院、愛爾蘭國家愛樂樂團、澳大利亞悉尼交響樂團和香港管弦樂團、東京愛樂樂團和新加坡交響樂團等知名的樂團和歌劇院。余隆的指揮曲目包括不同時代和不同領域的作品,尤以指揮歌劇而聞名,他在世界各地指揮了《茶花女》、《圖蘭多》、《阿伊達》、《卡門》、《拉美莫爾的露契亞》、《羅密歐與朱麗葉》、《風流寡婦》、《唐·帕斯瓜勒》等歌劇名作,均獲得巨大成功,在國際樂壇贏得了廣泛贊譽,也由此奠定了他作為一位優秀指揮家的國際地位。
首席客座指揮: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年11月23日生于波蘭的德比扎,當代最有影響的
作曲家之一,同盧托斯拉夫斯基和格雷茨基一道成為新波蘭作曲學派的代表人物。其音樂創作將波蘭和東歐民間音樂、古代宗教音樂、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所代表的現代音樂創作以及先鋒派手法融為一體,發展出一種富有個性的折衷風格。主要作品包括《廣島受難者挽歌》、《圣路加受難曲》、《所羅門之歌》、《波蘭安魂曲》、《耶路撒冷的七座門》,歌劇《勞敦的魔鬼》、《失樂園》、《黑面具》以及六首交響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和中提琴協奏曲等。
最新一期的英國《留聲機》雜志中評出“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樂團”,中國愛樂樂團與柏林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等一起榜上有名。被世界著名音樂雜志評為世界“十大樂團”之一,這在中國交響樂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記者gip 采訪到中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余隆,他對記者說:“這是中國交響樂的榮耀,也是中國愛樂樂團近十年來努力的結果,說明中國交響樂演奏正在被國際樂壇認可。在過去的近十年中,中國愛樂樂團不僅在演奏技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幾次歐美的巡回演出也形成了較大的影響,而去年中國愛樂樂團首次在梵蒂岡的演出,更成為樂團用音樂發揮作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