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音樂名家名曲>外國音樂名家名曲>

貝多芬和愛麗絲的故事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時間:2022-01-08  

 在一個寒冷的圣誕之夜,20多歲的貝多芬徘徊在維也納的街心,突然,貝多芬遇見了一位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女孩。女孩叫愛麗絲,她的一位鄰居雷德爾老爹正病得厲害。雙目失明的老人有一個愿望,他說,在這個愿望沒有實現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則他的靈魂就不能升入天堂

  “什么愿望?”貝多芬問。“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到塔希提島、到阿爾卑斯山去看一眼。”愛麗絲含著淚水說。

  就在這個寒冷的圣誕之夜,貝多芬拉起愛麗絲的手到了雷德爾身邊。他輕輕地打開了角落里那架塵封已久的舊鋼琴?!?ldquo;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靈魂終于可以升入天堂了……”雷德爾感動地擁抱了正沉醉在琴聲里的貝多芬,“尊敬的先生,感謝你在這圣誕之夜,使我看到了想看到的一切——我終生熱愛的大自然啊。”

  “不,要感謝美麗可愛的、天使一般的愛麗絲把我引到了這架鋼琴前……請允許我把這首曲子獻給你吧——可愛的愛麗絲。我會把它的樂譜記錄下來,帶著它,走遍全世界……”

  但是這個故事有可能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想象,其實愛麗絲是貝多芬的一個學生。

  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他卻一直在為甜蜜的愛情而不懈地追求著,《致愛麗絲》的創作就包含了這樣一個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當貝多芬年近40歲時,他曾帶過一個名叫特蕾澤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了好感,于是寫下了一首鋼琴小品送給了這位學生,并在樂譜上題上了“獻給特蕾澤”,后來,這份樂譜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澤那里。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錄中也沒有這個曲目,直到40年以后,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的撰記,在整理特蕾澤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個手稿,但在發表這個樂譜時,卻把“特蕾澤”筆誤為“愛麗絲”,可是再要澄清已經沒有必要了,因為人們已接受了《致愛麗絲》。

 

貝多芬和愛麗絲的故事

        作為—首最為世人喜愛經典鋼琴小品。在這首《致愛麗絲》中,貝多芬基于了一個淳樸而親切的主題,把愛麗斯溫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述。旋律清新流暢,使人聯想起少女的天真和純潔。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正在向愛麗斯訴說,后半部分聽起來好象二人在親切地交談。 

        在本曲的原稿上,有作者的手跡:“為愛麗絲而作,1810年四月二十七日,貝多芬”。“愛麗絲”是誰?已無從考證。因為這一作品的原稿問世之時,作者已經去世整整四十年了。 

        此曲雖是一首普通的鋼琴獨奏小曲,但旋律非常優美動聽,節奏輕快而舒坦,技巧也十分容易掌握,所以很受大眾歡迎。在音樂結構上,樂曲為小快板,3/8拍子,由小回旋曲形式“ABACA”所構成。輕快的A段主題(片段1)是以a小調出現的,反復過后,如歌似的B段插入部(片段2)以 F大調出現,情緒歡快、色彩明朗。樂曲再度回到A段主題之后,以a音上的九和弦開始的 C段主題帶有一絲哀怨,與B段形成對比。當A段主題第三次重復出現之后,全曲結束。 

        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這類事在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兒。貝多芬還在樂譜上題上了“獻給特蕾澤”這樣幾個字。以后,這份樂譜一直留在特蕾澤那里。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錄里也沒有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紀六十處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傳記,在特蕾澤.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諾爾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獻給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獻給愛麗絲》了。 

        這個主題把特蕾澤溫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繪。它在這支曲子里先后出現了十六次,因此,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下向特蕾澤訴說。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猶如二人親切的交談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