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音樂名家名曲>外國音樂名家名曲>

蘇聯作曲家(阿拉波夫Boris Arapov)簡介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時間:2022-02-11  

鮑里斯·亞歷山德羅維奇·阿拉波夫(俄語:Бори?с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ра?пов;英語:Boris Aleksandrovich Arapov,1905-1992),蘇聯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

生平

出生于圣彼得堡一個舊貴族家庭,童年在烏克蘭波爾塔瓦度過,并開始學習音樂,1921年移居彼得格勒,在當地隨瑪麗亞·尤金娜等人學習鋼琴,后因手部受傷而放棄成為演奏家。1923年進入彼得格勒音樂學院,師從謝爾巴喬夫等人,畢業前就開始在幾所學校教書,1930年畢業后則開始在母校(已改名為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任教,1940年升任教授,1951-1975年擔任配器教研室主任,1975年起改任作曲教研室主任直到去世。1976年獲得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稱號。1986年獲列寧勛章。1992年阿拉波夫在圣彼得堡逝世。

蘇聯作曲家(阿拉波夫Boris Arapov)簡介

除了在圣彼得堡外,阿拉波夫也曾在第比利斯、塔什干等地的音樂學院任教,并且長期在蘇聯作曲家協會中擔任要職。他在蘇聯以外也十分活躍,曾在多個國家講學或參加其他音樂活動。

由于長期任教,阿拉波夫的學生中包括了大量后輩蘇聯作曲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斯洛尼姆斯基、克奈費爾、杰夏特尼科夫等。

來華

1955年,阿拉波夫來到中國,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內,在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講學,對大量中國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培勛、施詠康、黃虎威、蘇夏、徐振民、張丕基等人都曾受教于他。而阿拉波夫本人對中國和中國音樂的特殊情感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例如他的第二交響曲《自由的中國》(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而作)和鋼琴作品《中國民歌主題鋼琴小曲六首》等。

音樂創作

阿拉波夫的大部分創作根植于傳統的俄羅斯浪漫主義-民族樂派風格,并廣泛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音樂素材,但20世紀60年代后的部分作品采用了一些現代派的技法,有較強的“實驗性”。他的代表作包括歌劇《霍加·納斯爾丁》《雨》(原著:毛姆),芭蕾舞劇《道林·格雷的畫像》(原著:王爾德),7部交響曲,樂隊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等。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