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所揮動的棒子(或徒手),必須要有許多能力作為后盾。也可以說是一個欲成為指揮者,當努力的方向:
一、敏銳的聽力
指揮必須有能力考核其樂隊或合唱團(詩班),對譜上所記是否能準確的演奏(唱)出來,這考核完全藉重于敏銳的聽覺。聽覺可分下列幾個方面來討論:
A.音準
樂器自調音開始,樂隊首席(Concert Master)或指揮就必須很清晰的,得到每種樂器的標準音,(弦樂器各弦都要準確的調出)。因為一個管弦樂團,在其所有樂器中的音準,嚴格地說本來就不十分相同,弦樂器是自然泛音音律;而按鍵樂器則為平均律,兩者相近而不相同(注1)。在此情形下若調音再有些許偏差,即會很顯著的不協和。
在演奏中弦樂器的每個把位,管樂器吹奏的運氣、吐音……。諸如此類都會影響音準。例如:一個長音連續多個小節,其音高常隨換氣、換弓會產生力度、高低的差異。如奧培爾(Auber)的歌劇泥水匠(Lemacon)中即有連續卅二小節的G音,其音高的保持極為重要。
合唱團(詩班)中是否有滑音(portamento)出現,特別是一個亢長的高音,極易滑落。變化音的準確也要非常注意,不論唱任何一個母音都不能影響音準。發聲法的正確與否也會影響音準;例如共鳴點位置不夠高,很容易逐漸偏低。有時合唱團員會很輕易的忽略了:
有時雖然相差僅有四分之一音的高度,但卻仍然嚴重的損害了音響的協和。
B.拍子與速度:
拍子準確,節奏才能鮮明有力;不要以為快速雄壯的歌才需要有力的節奏,一首慢板的抒情歌更需要鮮明的節奏,才會熱情洋溢,否則會含混不清,毫無生氣,因此拍子準確是任何曲子都不可少的。如一個緩慢板(Lento)繼續幾個小節的長音,很容易短些或長些。再者:
諸如此類,一個指揮者必須很敏銳察覺演奏(唱)者可能發生的問題,給予糾正。
速度的掌握也是非常要緊的事;一種速度無論是快板(allegro)、中板(moderato)、慢板(adagio)(注2),不變的連續數十小節甚至一、二百小節后,仍能保持原來的速度,是一個困難但必須的工作。如一首雄壯的歌很容易越唱越快,到了最后已趕的不像樣子。因此指揮雖要激勵唱者的情緒,卻要把握住速度,穩定的進行。
速度穩定后,才能有效的表現漸慢(rit.)、漸快(accelerando),使之均勻自然,又有節制,不致有突然不暢的感覺。速度固定后才能處理任意速度(rubato),處理得當則能表現完美的音樂感。
C.音色音量的調配:
身為一個指揮者對于音色音質必須很精細的要求,聲部中音色的一致,是不允許如一個獨奏者那般的自由,也不允許個別的的突出。例如弦樂器之震音(vibrato),在一個水平不太高的樂隊中,其vibrato有的較直,有的不勻。再者長音符的換弓,(上下弓互換),常會發出破裂的音來(注3)。管樂器的吐音,特別是快速的雙吐(T.K.),很容易因技巧的差異,而有的明亮清脆,有的松散、晦暗。一個指揮盡管不是一個演奏者,但必須很明確的指出,那些過為突出,那些干癟不實。
合唱團各聲部均須音色一致,并共同獲得較好的音質。每個唱者發聲的位置必須統一,如高音部共鳴點過低則沉重不嘹亮,也無飄逸感,若以這些過低的位置混雜于聲部中,則其音響自然難以調和。
音量的調配固然決定在樂器數量比例,合唱隊中亦與聲部的人數比例有關,但在此所談的乃是音量的控制處理,因為任何一種樂器其演奏的音域中都有某一段音域容易演奏,特別是吹奏樂器,在容易吹奏的音域中,常有過大的音量,而不易吹奏的音域或是軟弱無力,或是尖銳刺耳。合唱中也是這樣,例如男高音非常容易在唱高音時音量失去控制,而流于過響,遮蓋了別的聲部。指揮者必須敏銳的發現這些音量的不平衡,給予調整要求,使其合于整體的美。
D.和聲效果:
今日的音樂不能脫離和聲,從十世紀的完全八、四、五度和聲(注4)開始迄今,即成為音樂的主要材料;古典音樂之旋律更是出自和聲。一個指揮不但要了解和聲學,對于和聲的音響效果要非常熟悉,自大小三和弦開始,到各種七和弦、九和弦,……及掛留音、先來音、強倚音等和聲外音之效果,都要一一熟記。指揮者在準備帶領樂隊或合唱團練習以前,自己必須先彈奏熟悉聲部之和聲效果;因為音準的錯誤,最先顯示在和聲效果中。
二、快速的讀譜
讀譜的能力,對于一位指揮是必須具備的條件。因為音的高低、長短乃至于表情,均記于譜上,指揮考核奏(唱)正確與否完全根據譜中的記載。因此指揮的聽覺與看譜能力,當優于樂隊或合唱隊中的隊員,這是建立威信的最直接的條件。否則難以稱職,因為一個演奏(唱)者僅須對其所擔任的部分(part)忠實的奏(唱)出已經夠了,但指揮必須掌握每一個聲部,每一種樂器,乃至于總體的進行。
在練習以前,指揮的首要準備工作是將譜讀熟,并標出每個聲部的進入,以備臨場給予準確的指示,管弦樂隊用的總譜(score),其樂器的編組非常重要,否則分立的幾十行譜中,無從著手。首先,要找出譜中的旋律在木管或弦樂,分出主從,才能處理。再者,管樂當中不同的移調樂器,以不同的調奏出,身為指揮者必須能快速讀出,并敏捷地反應出與本調所當的音高。
讀總譜是一個專門的能力,需要特別的訓練。
不要嘗試自己讀譜能力不及的樂曲,否則無法面對演奏(唱)者,以致失去指揮的威信,這是身為指揮者的大忌。
當面對樂隊或合唱團時,指揮者對于樂譜熟悉的程度,要僅用十分之二、三的注意力即能知悉全曲,而用十之七、八的注意力在于帶領整個的樂團與合唱團(詩班)。一個埋頭在樂譜中的指揮是難以成功的。因此于正式演出時,指揮若能將全曲背熟,最為理想。托斯卡尼尼背譜的能力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三、樂風的表達與處理
作曲家均有其獨特的風格,這些風格的形成,多因其時代背景、地域環境及個人樂風的創立。因此演奏一個作曲家的作品,必須就這三方面,對其有所認識。
首先是時代背景的影響,像古典樂派、浪漫派,以及更前的巴羅克樂派或近代的印象派,現代音樂等等,這些樂派均有其不同的思想背景,以及不同的材料所寫成的;如古典音樂,注重理性、結構、曲式的安排,以和聲為基礎產生旋律等等。浪漫派熱情而主觀,以致曲式的擴充、自由等。一位成功的指揮家必須對此有深刻的認識。這些知識當藉助于音樂歷史的察考。
單單對于樂派,時代背景的認識仍嫌不夠,因為每一位作曲家均有其獨特的風格;如海頓與莫扎特,同為古典樂派,但二人樂風相近卻不相同。在浪漫派中其差異更大,例如:貝多芬、柴柯夫斯基、蕭邦,……每一位都有其獨特的風格。這不是以文字可以清楚描寫的,但其樂風卻顯著的不同。
指揮者當多閱讀樂譜及聆聽成功的演奏,并察考作曲者的傳記,分析其和聲、曲式等作為認識樂風的依據。
樂風不但因為時代的背景,個人差異,也有地域的背景。在國民樂派未興起以前,音樂實在比現在單純得多。但自十九世紀國民樂派蓬勃發展,的確增加了音樂的豐富。這些地方色彩性的音樂,迄今已實在多而又多。后期浪漫派的波蘭舞曲,斯拉夫民族音樂,匈牙利舞曲,以及東歐史麥他那(Smetana)及北歐的西比流士(Sibelius)的音樂,我們已多有接觸;但其后自黑人靈歌(spiritual)乃至于非洲、亞洲的音樂,身為一個指揮家若要嘗試這些作品,必須要有獨到的了解,否則難以獲得成功。舉例來說:一個美國黑人的小孩隨便哼兩句就有靈歌的韻味,而我們聽了多次的有名合唱團嘗試黑人靈歌,而其韻味仍然難及黑人孩子隨心的吟唱。
抓住樂風并將之解釋給演奏者,必需長期的修養揣摩,雖高深卻是必須的。
四、熟悉管弦樂法及發聲法
正如“知人善任”的道理,管弦樂團的指揮要深知樂器的性能、音域、音色,各種奏法的可能性,乃至于所用的譜表,及移調樂器的關系等等;但就音域的部分來說,那一段音域最適合該樂器的長處;例如:海頓的小喇叭協奏曲皆非常能表達其特性,但如果讓小喇叭快速的吹奏中央C下方的各音,則雖然可以吹奏,但極難達到原作者希望的完美嘹亮的效果。樂器的音色亦不盡然如一般粗淺所知的那么單純;就拿伸縮喇叭來說:直覺的第一印象是粗獷的,但豈不知它也奏出相當抒情柔美的旋律,在爵士樂中它表現的又如小丑一般的生動。
樂器的編組配器也是要緊的;樂器的編組幾乎代表了樂器的時代及表達方式。在古典音樂中以弦樂為主,管樂僅處于陪伴的地位;浪漫派木管部分幾與弦樂分庭抗禮;德布西(Debussy)使用的樂隊卻是小而精緻,音質恰當表現印象特色。一支低音提琴(double bass)(現已用低音吉他替代)加上鼓、沙士管(saxophone)、小喇叭,這樣的編組一望即知為演奏黑人靈歌、爵士音樂的系統。
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以上所談的是作曲、編曲者當知道的,對于指揮者沒有關系,一個指揮只要“照譜實施”就可以了。其實一個指揮正如廚師做菜一樣,面對各樣的材料,是否能烹出一道名菜,那就要看指揮的了。
合唱團(唱詩班)的指揮必須研究發聲法。人聲既是合唱團用以表達音樂的工具,那么合唱的指揮就必須熟知發聲的構造與原理,以及所指揮的合唱團演唱能力。“共鳴”已是最粗淺的問題,發聲的位置決定了聲部音質,指揮者為要使一群人(同一聲部)以同一的音質唱出來——即我們一般所說:一部好像一個人在唱似的,就必須調整其中個別發聲的差異至最小的程度。
再者,在一個優秀的指揮家指揮下的合唱團(唱詩班),他們可以控制他們的歌唱技巧,表達各種不同的表情(feeling):如跳音(staccato)、優美的圓滑音(legato)、平穩的延綿唱法(sostenuto)、嚴肅而莊重(maestoso)……諸如此類為表現樂曲的各種唱法,指揮除了要將表情解釋給合唱團外,并且也必須要求他們,藉演唱技巧將之表達出來,這就是指揮要了解發聲法的理由了!
指揮也必須了解自己的合唱團的能力,就拿音域這個問題來說吧!我們常聽到一些難以忍受的高音,這些高音實在超過了唱者的能力,雖然是“齊心協力”的唱(喊)了上去,音準(pitch)雖然對了,但痛苦不堪,當然談不上美感了。
五、完美的指揮能力
指揮者必須清楚的將速度、強弱、斷句、奏(唱)法……傳遞給他的樂隊或合唱團,而且要更進一步的向他們解釋自己的樂思。這一切的表達都要非常清楚直接,使得他的奏(唱)者一看即能直覺的領悟。
六、威信與領導力
一個成功的指揮家,首要的條件是獲得他的樂隊或合唱團的信服與敬佩,因為指揮的地位是領導者,故他必須要有實際的能力,以與此地位相配合。著者教授指揮法有年,常在一些指揮的實習課上,見到學生面紅耳赤,已顯示出自己是個沒有信心的指揮者。在觀念上雖已再三的強調,要尊重指揮的地位,但實際上若沒有較超出的能力,就無法建立這樣的威信。一個專職的指揮家所面對的更是現實的考驗,若無威信的建立,他會遭遇到戲弄及試探。比喻聲部中忽有一個高了四分之一音出現,考驗一下指揮的耳朵,若指揮能敏銳直接的發現,予以糾正,則唱奏者即會產生警惕。
威信建立以后才能嚴格要求;指揮者的要求不怕嚴,只怕沒有威信。要求愈嚴,奏(唱)者愈能沉浸在樂曲的美感中。但嚴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特殊的例子:如托斯卡尼尼(Toscanini)常像個暴君一樣的大發雷霆,有一次面對紐約的愛樂交響樂團,一怒之下,把手表摔得粉碎,但團員仍然愛他,贈送給他一只手表,隨表并附上另一只較劣的手表,上面刻著:“此表供練習之用”。
指揮的要求在觀念上應清楚的劃分出:是要求演奏(唱)的水準,態度當平和忍耐,那怕一再的解釋,反復的練習,精神上鍥而不舍。
指揮若是能有些許幽默感,很有助于練習的氣氛,特別是面對一群業余的音樂愛好者,一定不能因要求而形成壓迫感,適度的幽默可以松弛緩和奏(唱)者的情緒。但一個優秀的指揮仍然是以引導奏(唱)者自音樂本身中尋求快樂,更勝過笑話或幽默。
一個平庸的指揮,在定下速度后,即按照拍子如機械般的揮著棒子,他的樂團(合唱團、詩班)馬上會主從顛倒的成為他的指揮,若是指揮者不能領導他的樂隊(合唱團、詩班),而被動的成為他們的依附,就非常悲哀了。指揮必須持有這領導權,若稍發現樂隊(合唱團、詩班)有些任意,即當馬上糾正。這樣的權威性是絕對要建立的,不容許任何一個人漠視。若是你的樂隊(合唱團、詩班)中有一個冷漠不馴的眼光,你馬上可以察覺,你不要痛苦的容忍他,要改變他,否則只有割愛。
指揮欲建立威信,必須具有上述各項的實力;除此之外,在個性上應該是:
①有表現欲:喜愛展露才華,視登臺為一樂事。
②篤定穩?。耗軌蚓劬珪?,持久的專注,這是臨場成功的要素。
③主觀自信:指揮絕對不能隨和,態度必須明確堅定,充滿自信,肯定自己的一切表現。
④敏銳而明快:豐厚的內涵,加上當機立斷的灑脫??梢詼匚?,但不拖泥帶水,可以和平而非軟弱無能。
個性是可以調整的。不要否定自己,認定自己不適合成為一個指揮。上述的條件乃是指示一個欲成為指揮者的方向,俾使自己更為完美。而不是藉此否定任何一個立志成為指揮的人。
七、勾勒一個理想的詩班指揮
一個理想的唱詩班指揮(領導人),必須肯定這是上帝所托付的圣工,以奉獻的心志,盡心、盡性、盡力的事奉。
除了具備本章所述的,當有敏銳的聽力、能純熟的看譜、有聲樂發聲的訓練(有朝一日,詩班有了樂團的伴奏,也要熟知管弦樂法。)、完美的指揮能力外,一個唱詩班的指揮還得有美好的靈性。
美好的靈性(命)表現出來的乃是:有主耶穌生命的形像,這形像是愛心、溫柔、忍耐、和平……。
由于唱詩班的成員并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音樂的水平參差不齊。因此,一個指揮就得依其程度教導樂理、訓練視譜、提升聽力。這教導的過程,就必須得有耐心、有愛心,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的諄諄教導,建立詩班的能力。
詩班指揮(領導人)必須是靈命上的帶領人,俾使詩班成員都有愛主、事奉主的心志,甘愿奉獻;無論練習的出席、主日崇拜的獻詩,都是甘心樂意的,眾人如同一人的,快快樂樂的贊美、事奉。
指揮(領導人)該是個有愛心,能帶領眾詩班員彼此相愛、彼此相顧,成為屬靈的肢體,生命緊緊相連,才能輪中套輪,互轉互動,一同運作(注5)。
有包容、相合的心,促使司琴、聲部帶領人、靈修負責人、詩班行政人員,彼此和諧相處,和睦同心,遇到問題以禱告、等候解決,不專斷也不意氣用事,順從牧師、長老的意見,多成全少論斷。
以身作則,有圣潔的生活,有美好的見證。無論出席守時、熟悉樂譜……都做詩班員的榜樣。
詩班指揮(領導人)是個蒙福的事奉,是主教我們負祂的軛,學習祂的樣式,成為更合主心意的人。
與世間不同的:愈流露主的生命,愈能建立權柄;愈是充滿愛心,愈能建立權威。世間靠音樂的修養與能力,而詩班的指揮除了有音樂的修養與能力外,更靠美好生命的流露。
筆者在一生的詩班事奉中蒙了恩典,積累經歷,濃縮為以上之言,以勉勵詩班指揮(領導人)。
注1:淡江書局出版之音律研究。
注2:一切術語均使用張錦鴻著“基礎樂理”中之翻譯。
注3:見程乃寬校訂管弦樂法教程上冊,第三章弦樂器。
注4:王光祈音樂史第三章、第十一章復音音樂之初興。
注5:舊約圣經以西結書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