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樂理知識>樂理知識大全>

宋大叔教音樂全集 | 第三章 基本練習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時間:2022-08-03  

第三章  基本練習

首先,當解釋一個問題:是否必須使用指揮棒?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沒有人可以說何者對或錯,完全看當事者的喜愛、擅長與習慣。但通常,正式的樂隊指揮,幾乎全用指揮棒;而時下的一般合唱團,指揮多為徒手。

目前國外不少的演出,特別是旅行演出,為節省人力、財力多將伴奏置于錄音帶中,指揮在正式的演出時,隱藏的坐在臺前,偶爾給予暗示,不但不用指揮棒,根本有時連手勢都沒有,其地位已退出領導席,而成為伴奏的附屬品。這是科技發展的影響,而且趨勢越來越盛。但目前較正式的演唱會仍然不喜此種方式。

使用指揮棒有一個要緊的觀念:棒子要成為手臂的一部分,持棒以后重點(point)已從指尖,移到棒尖。

有人以為用了指揮棒控制的范圍可以加大,對于大型的樂隊、合唱團較合適。其實這種看法并不正確,因為控制的范圍不在于指揮拍子幅度的大小,而在于領導的精神;正如強音(forte)的指示,不一定在于增加拍子的幅度。

筆者建議在開始練習時,不妨持棒與徒手二者都試試,再看自己適宜哪一種,做一選擇。

一、指揮棒的認識、選擇與持法

這是一支長約廿吋的棒子,前端尖細而漸粗至棒尾,尾端有軟木的握手。此棒通常以堅實的木料制成,漆以不反光白色,也或有以黑白色漆成者,但金屬電鍍的指揮棒容易反光較不適用。

選擇指揮棒,有二個原則:

(1)重量:不論指揮棒是什么質料,拿在手中一定要對自己適合,揮動幾下試試看,若是感到揮動自如,而略帶重量則較適合。太重容易勞累、分神;太輕則不易表達。

(2)長短:指揮棒沒有一定長度限制,卻必須方便灑脫,不能礙手礙腳,力求指示清楚得心應手。

右手持棒,將棒末端頂于掌心,也有頂于無名指與小指的分叉處。然后以中指、食指與拇指以適當的距離夾住棒子,無名指與小指自然彎曲,手指力求放松,避免握棒太緊肌肉僵硬。腕、肘及整個的臂部乃至于身體都要放松。(圖1)

圖1

二、擊拍的基本動作

將右手在身體的正前方舉起。徒手時手指自然放松,掌心朝向左前方,手與身體經常在25至30公分之間,高度約在自鼻尖與喉部之間。

圖2

若使用指揮棒,則棒尖約在身體的正前方,距離較徒手稍遠,棒尖的高度也仍以鼻尖與喉部之間為宜。

身體直立,二腳平行張開,力求身體平穩、放松,在基本練習中,左手先自然下垂;右手擊拍時,身體不要搖動;雖然以后會以身體的前傾或后仰輔助表達;但目前不宜有動作。

基本拍子有四種:下擊拍(Down Beat)、側上拍(Up Beat)、內拍(In Beat)、外拍(Out Beat),先分別試之:

(1)下擊拍(Down Beat):有上到下,筆直的不要偏斜,力求在一個平面上,勿前推、后拉;此拍長度約在額眉至腰部之間,圖中        的地方是力點,藉此力點反彈向上,此反彈力是自然的,其中不摻雜任何作用力。(圖3)

圖3(下擊拍)

(2)側上拍(Up Beat):自右胸前方循圖所示內彎向上,它的進行切忌成為直線,其向上之最高位置約與額眉等高。力點即在此最高位置上,雖無反彈動作,但力點不可失去。(圖4)

(3)內拍與外拍(In Beat and Out Beat):對右手來說:in是由右向左,out則是由左向右邊,此二拍可合并練習,力求保持水平,也無前后縱深變化。力點置于拍子末端,也無反彈作用。此兩種拍子的長度,約與肩等寬,惟開始練習時,手的位置是在胸前中央。(圖5)

“力點”是指拍子當有的重點位置,在一拍的長度中,并非完全平板一律,而是有一重點,此重點當是此拍的中心,在此重點要加用力度,筆者將此稱謂“力點”。若無此力點,則拍子全無神采,也無表情,但力點的位置,并非均置于拍子的末端,而且力點的力度大小也不相同,此力點,學習者當細心揣摩探討,

本書以后會經常提及。

擊拍練習指導:

(1)學習者面對鏡子調整站立姿勢、舉右手的位置、握棒的方法及徒手時右手的姿勢等。

(2)以節拍器的快板(allegro)、中庸速度(moderato)與緩慢板(adagio)三種速度,分別練習下擊拍(down)、側上拍(up)、內拍(in)、外拍(out)各拍。務求把握速度,抓住力點,留心校正in、out的水平,與各拍姿勢。以鏡子的距離檢查自己的擊拍的動作是否在一個平面上。如此反復練習到滿意為止。

圖4  (側上拍)

圖5 (內拍與外拍)

(3)將節拍器調整在一定速度,俟跟隨此速度數拍后,即將其停止,習者繼續擊拍,數十拍后,啟動節拍器,以檢測速度的把握。以各種速度,分別以各種拍子,反復練習,至速度穩定,毫無加快減慢的情形為止。

三、手臂各環節的動作配合

徒手的指揮:手臂各環節自指、腕、肘、大臂,皆各有動作,而且這些動作要彼此配合,是巧妙而生動的。其一切表達能力力均在于這些動作之中,不但其中充滿奧妙,連掌心的朝向,各環節擊拍幅度的配合,皆多采多姿,引人入勝。

使用指揮棒時,自棒尖至大臂同樣也是如此。一個初習指揮者,多用肘的動作,而忽略了手指與手腕,因此握住的棒子就如同虛設,全無意義,學習者在這方面當多體會揣摩,這是指揮技巧的重要一環。

(1)環節個別動作練習的方法如下:先在黑板上或墻壁上畫大小三個圓形,其中心約在胸前中央,最大的直徑,不要超過眉與腰的距離。如圖所示:

圖6

(A)徒手:以中指指尖對準小圓的周圍,肘、大臂完全不動,僅以手指、手腕之動作擊出小圓的圓周,以二種不同的方向,反復練習,再以中指指尖對準中圓圓周,指與腕不動,僅以肘關節之動作循不同方向,反復畫此圓周,最后以大臂關節之動作,畫大圓周。肘、腕、指不動。

(B)持棒:以棒尖對準小圓周,以腕畫圓;同樣以棒尖對準中圓周,以肘動作畫中圓圓周,以及以大臂動作畫大圓周。

無論持棒或徒手,均須反復練習,俟確定分辨出何者為指、腕、肘、大臂的獨立動作,然后將各環節的動作配合起來。

(2)各環節的配合練習:

以指揮棒或指尖,對準小圓周,僅以肘部的動作畫小圓,然后運用腕的動作加入畫中圓,此時腕部循中圓周,肘隨小圓周,同時動作,如此以二個方向反復練習。間或僅以肘、腕單獨動作,然后再次配合練習。

大臂的動作,是在于支援肘、腕的操作;若是僅以大臂動作來指揮,就極其笨拙,故大臂通常是自然的配搭。另:加上大臂的動作,即可用肘循中圓、腕畫大圓,配合做總體的練習。

四、腕部的力點動作

當各個環節配合純熟后,要在這些圓周上加上力點。這些力點完全使用腕的動作。

練習的方法是先依圖6的小圓周做腕、肘、大臂的配合練習,然后在力點

? 處,以手腕的動作表現力度。如此循不同的方向反復練習,俟該力點練習純熟后,再將此力點移到圓周上方、下方及其他不同位置上。

再后,以相同的方法,練習中圓與大圓。

現在將此腕部力點的動作,加入基本動作中之下擊拍(down)、側上拍(up)、內拍(in)、外拍(out) 。力點的位置均為本章第二節“擊拍基本動作”中各圖所示。練習時注意下擊拍(down)的力點位置是在該拍的下端,然后向上反彈,其力點與反彈,均多用手腕的動作。側上拍(up)的力點,也要注意使用腕部的動作,(徒手時手指動作亦要配合)。內拍(in)、外拍(out)的力點微微上翹,此上翹的動作,也完全以腕來操作。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