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五線譜的視唱與單拍子的強弱
一、有變化音的五線譜與簡譜的視唱
繼續上一課:在自然音階中,加入2個變化音:“#4”與“b7” :
現在再加上另外兩個變化音:“#
在講義中,宋大叔要超前提到:“#
請各位跟著宋大叔在光盤所指的音練習,再練習,務求把這幾個變化音都唱準;練習時多用耳朵聽,聽準音高,因為聽得準才能唱得準。
音樂是耳朵學的,耳朵(聽)比喉嚨(唱)更重要。
以下,宋大叔要越過光盤的所授范圍,再加上一個變化音,這個變化音乃是“#2”。“#2”這個音加入后,所有的變化音就都具備了。
“#2”這個變化音是屬調的關系小調音階中的音。
由于這些變化音的出現,樂曲就不會局限在一個調中,(只用自然音的樂曲常是被限制在一個調——本調之中。)而擴大了樂曲的表現范圍。
現在,把這個變化音列入在音階中:
這些屬、下屬(第五課提到的)、關系小調、下屬調的關系小調,及屬調的關系小調的這些名詞,會在以后的樂理中詳細講解。目前重要的功課乃是,把這些變化音唱準。
這些變化音的唱準,要借重于視唱練習來幫助,請利用視唱(簡譜)練習(八)、(九)與五線譜的視唱練習(六)、(七)來練習。
在這兒提出一個訓練音準與拍子的方法,那就是:每當你聽到音樂播放或任何人歌唱、彈奏時,你都專注的仔細聽,聽它的音與拍子,以訓練耳朵對音、對節奏的敏感。
以宋大叔的認知,唱歌走音(跑調)的人,多數是沒有經過音感的訓練,雖然有些人是天生的音盲(也就是俗稱的五音不全),就是天生的對音的高低沒有區別能力,但多數的人是因為缺乏訓練所致。因此,多練視唱,多練耳朵,是要緊的功課。
在此,我要主動的提出一個問題,這問題可能是多人的疑惑:“#4”能不能用“b5”代替?“#5”能不能以“b6”代替?以此類推,“#1”以“b2”代替,“#2”以“b3”代替,“b7”以“#6”代替,可不可以?
對于這個問題,宋大叔必須提到,律(音高)的問題;律有自然律(也稱純律)與平均律兩種。在自然律(純律)中,“#1”與“b2” 、“#5”與“b6”……是不一樣高的。而平均律則是將“#1”的音升高一點(震動的頻率增加一些),將“b2”的音降低一些,使“#1”與“b2”成了相同的音高,“#5”與“b6”成了相同的音。像鋼琴這樣的鍵盤樂器都是以平均律做成,嚴格講平均律的音準不是絕對的準,但由于相差(頻率)不多,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來的。
說到自然律(純律)與平均律的問題,對于一個初學音樂者相距甚遠,雖然宋大叔不得不先加以聲明,但你目前可以完全不用管它。
好!那么到底“#1”可不可以用“b2”來代替?“#5”可不可以用“b6”來代替?……。
宋大叔要說,在音階與和弦的結構中,是不能代替的,但在和聲外音(和弦外音),如經過音、上下助音等,為著容易唱、容易表達,此時,就不固守必須是“#1”而不是“b2”,必須是“#5”而不是“b6”了……。
例如:
雖然,以上所言,你不盡能明白其中的意義,但這樣的提醒,會在以后的樂理功課中,使你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會更容易明白了。
二、單拍子的強弱:
什么叫單拍子?給單拍子下個定義:
二分法的拍子是單拍子。
什么是二分法的拍子?那是指:一拍是分成兩個半拍,再分就分成4個1/4拍。相對的來說,二個一拍就合成為兩拍,二個二拍就合成為4拍,它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這樣分法的拍子。
單拍子有三種:二拍子,三拍子與四拍子。
(1) 二拍子:
一般說來,有2 / 4的( 也就是以4分音符當一拍,每小節有2拍的 ) 與2 / 2( )的(以2分音符當一拍,每小節有2拍)兩種拍子。
這樣說來:可不可以有2 / 8的與2 / 1的?(也就是以8分音符當一拍,每小節有2拍的;或以全音符當一拍,每小節有2拍的)
在理論上是可以有的,但實際上卻是不用的。
為何在實際上不用呢?以后再解釋吧!
(2)三拍子:
常有的三拍子是3 / 4,3 / 2與3 / 8,也就是說,無論以4分音符,2分音符,或8分音符當一拍,每小節都是三拍。
為什么不干脆都用4分音符當一拍就好了,何必再用2分音符及8分音符當一拍呢?這多麻煩!
當然有它的理由,這要待教作曲時再解釋。
(3)四拍子:
一般說來幾乎都是4/4的拍子,若是翻翻詩本,就會發現間或有4 / 2的拍子,但卻很難看到有4 / 8的。若是宋大叔進一步問:“有沒有4 / 1的?”你可別說:“沒有。”有!在西洋的古修道院中,就有全音符當一拍,每小節有4拍的誦經歌。
好!四拍子,幾乎都是4 / 4的!
您可會有一個疑問:何必分小節呢?只要指定以4分音符當1拍,把一首歌從頭記到尾不就可以了嗎?分小節干什么呢?
不!小節線不可少,因為有了小節線,各音就有了“位置”,有了位置,就有了強弱關系,節奏的精神就出來了。
小節線的由來是出自希伯來的詩歌。在西元4、5世紀,有一個意大利的牧師Ambrosius發現希伯來人的詩歌(音樂)中,同樣長短的音卻不一樣強弱。同樣長短的音本該是一樣強的,(你是一拍,我也是一拍,就該一樣強,)但為何你強我弱呢?Ambrosius牧師的發現就演變成現今的小節線,盡管你是一拍,我也是一拍,但由于位置的不同,強弱也就不同了。
現在,來談拍子的強弱關系,也就是單拍子的強弱關系。
為著表達的方便,用幾種記號來表示
四拍子的強弱:
若是分成半拍、半拍則是:
第一拍強,第二拍弱,第三拍次強,第四拍弱。同樣是一拍,但由于位置的不同而強弱不同,位于第一拍的音則強,第三拍的音則次強,第二、四拍的音雖然也是一拍卻弱。
若是分成半拍,則每拍的前半拍是 > — + — ,而后半拍則都是更弱(· )。
若是4 / 2或4 / 8也均是如此:
(2)三拍子:
以3 / 4為例:(3 / 2,3 / 8也均如此)
分成半拍、半拍則是:
(3)二拍子:
2 / 4如此,2 / 2也是一樣。
一般說來,二拍子的精神比較剛健、有力、有精神。
而四拍子,由于其中有一個次強拍,它所表現的范圍就大了。四拍子可以是莊嚴的、穩定的、活潑的、愉快的……有較多樣的表達。
三拍子則比較優美、溫柔。
找些歌曲當作例子:
(1)快樂頌 4/ 4
這首歌是很明確的>(強)、—(弱)、+(次強)、—(弱)
我們唱歌、彈奏的時候,都要依照拍子的位置,將強(>)、 弱(—)、 次強(+)、 弱(—)唱出來,才能生動,才有抑揚頓挫。
(但這首歌每一行的最后一小節卻是例外,它的強弱有了改變,這些改變留待在學“不正規節奏”時再解釋。在這里,請先按照所指示的強弱來唱。)
另外再選了贊美詩選(1050首):第2、96、128、131等4首,及迦南詩選第424、498二首,請練習以拍子的強弱來唱。
(2)小河 3 / 4
另外加上:贊美詩選(1050首):586、417、692三首及迦南詩選:457作練習,依著拍子的強弱唱出來。
(3)勤勞蒙賞 2 / 4
另外加上:贊美詩選(1050首)126、637及迦南詩選115、113作為練習,要依著拍子的強弱唱出來。
音樂有了強弱,就更加生動了,音樂的強弱就凸顯出語言(歌詞)的輕重,將語言(歌詞)的重音放在強拍,就更鏗鏘有力了。
例:贊美詩選(1050首)的第457首,這首詩歌的歌詞是:
第一句歌詞的強弱蠻好,第一拍的“用”、第三拍的“功”與第二小節“當”、“力”都是這一句的強音,也都落在強拍與次強拍。(第二小節的3、4拍是2拍的長音,由于它是長音而成為強音。)
但,第三、四小節的第二句歌詞的強弱就有了問題:“你當樂為……”是“你”重還是“當”重?我們讀讀念念,琢磨琢磨,就會發現,當然是“當”重而不是“你”重。因此,怎可把“你”放在強拍,而把重音的“當”放在又弱又短的弱拍呢?因此,宋大叔把它改成:
再舉一例子:說明歌詞中重要的字落在強拍(重要的)拍子上。
迦南詩選768首:圣靈在催促
宋大叔必須稱贊作者小敏姐妹,這幾句歌詞的重音與音樂的強弱,是貼切的吻合,是好作品。
(第二行第一小節,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上方的一個版本,它的第3拍是一拍半的長音,因著它是長音而成為“>”(強音),(在以后教不正規節奏時,將
再解釋。)而下方的版本,它的第3、4拍是切分音,在上一課(第五課)教切分音時,提到切分音是強音。)
既然有了小節,小節就指示了強弱。因此樂曲就有了強起、弱起之分。
所謂強起:就是樂曲從強拍開始,開始的小節是完全小節。
而弱起:就是樂曲是從弱拍開始。弱起的樂曲開始的小節是不完全小節。
例如:贊美詩選(1050首)第546首
bB大調(1=bB)3 / 4
(此曲bB調太低了,應該是F大調)
這首歌是從第三拍開始,第三拍是弱拍,這就是弱起了。
這是由于作者要強調“ ”的 “1· ”這個音,也是加重“求救主”的“主”這個字,而將它放在小節的第一拍上。因此而形成了“弱起”。
此曲的第一小節是不完全小節(因為一小節是3拍,而它卻只有1拍,因此是不完全小節),要與最后一小節合成為一個完全小節。
再舉一例:贊美詩選(1050首)545首 靈程路上(13小節到26小節)
這首歌是從第4拍開始,第4拍是弱拍,因此這首歌也是弱起。(最后一小節是3拍,與前方的不完全小節合成為一個完全小節。)
這是為了強調“引”、“南”而將它們放在強拍,而將“你”、“路”放在次強拍,就將“他必”、“進迦”放在弱拍,而成為弱起了。
弱起的歌,開始的一小節是不完全小節,要與最后一小節合成為一個完全小節。
總之,請按照強弱,把此曲唱出來。雖然在此只提出8個小節,但是最好將此曲從頭到尾,按著強弱唱出來,不要依靠標示的強弱,而是要看拍子的位置決定它的強弱。
順便一提:這首歌不是C大調(1=C),這首歌應該是小調,是A小調,或是C小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