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奏體鳴樂器。流傳西班牙民間的打擊樂器。主要用于歌舞的伴奏,后亦用于歐洲藝術音樂中,以貝殼形的兩塊烏木碰擊發音。最初是將兩塊烏木分別綁在拇指和中指上,后改于握掌心內碰奏,或裝在一木柄上碰奏,或以雙手持板碰擊。響板發出堅硬的噠噠聲,活潑而清脆,富有特色。響板用于西班牙的歌舞音樂,也出現在藝術音樂中。
中文名: 響板
外文名: castanets
類 別 :烏木響板
發源地: 西班牙
流 行 :西班牙,意大利,拉丁美洲
拼 音 :Xiang Ban
來源
盡管“響板”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是傳統上我們認為 “crusmata ibérica”(如今的西班牙)是它真正的發源地, 當時的“響板”是由兩塊小木塊、或是兩塊海貝殼、或兩塊扁平的石頭組成,被街頭的舞者和音樂家放在手指間和手掌中敲打伴奏而用。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crusmata ibérica地區 的“響板”用一棉繩從各自兩塊片上端的小洞中穿過,把兩塊連接起來敲擊演奏,這就是如今西班牙“響板”的雛形。隨著時間的推移,西班牙的“響板”為了能更好詮釋舞者或音樂作家們的需要,一直在進行自身的變革,我們不難想象從最原始的“響板”發展到現在的樣子,當時的鄉村舞者為了讓它伴奏方便且聲音悅耳,不停尋找更好的技術與質料,其精心改良之路也是頗費一番周折。
結構
結構組成:由一對手掌大小、貝殼形狀的扁木片構成。兩個木 片上 都拴有細繩,可套在拇指上。
使用材質:多用紅木或烏木等堅硬木材制成。
樂器特色:屬竹木體鳴樂器類,無固定音高。演奏時將兩片響板像 貝殼一樣相對著掛在拇指上,用其他四個手指輪流彈擊 其中一片響板,使之叩擊在另一片上發聲。音色 清脆 透亮,不僅可以直接為歌舞打出簡單的節拍,而且可以 奏出各種復雜而奇妙的節奏花樣,別有一番特色。
發展歷史
響板又叫“西班牙響板”,多用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國家以及拉丁美洲的民族舞蹈之中。 在交響樂、歌劇和舞劇音樂中,響板也通常只限于伴奏具有南歐及拉美風格的音樂、歌舞。有時,響板甚至可以用于獨奏。
響板有兩種:一種是舞蹈演員隨身伴舞使用的,另一種是交響樂隊樂器,兩者外形有所不同。響板也是從東方傳入歐洲的,并且主要成為西班牙伴歌伴舞的一種真正的民間樂器,在交響樂隊首先也是用于西班牙舞曲性質的音樂中,如波萊羅舞曲。
響板演奏
響板通常以木材制成,呈貝殼狀,無一定音高,是利用兩片響板互相撞擊而發音,一般都用右手演奏。使用一對響板時,左、右手各執其一。它和三角鐵和小鼓一樣,適宜于演奏多種多樣的節奏。
響板起源于西班牙,現在仍廣泛運用于西班牙民間舞蹈中。早在古羅馬時期與中世紀時起即有此樂器。真正的西班牙響板是縛在手指上演奏的,但要演奏復雜而自由的節奏就很不容易,非有高度的技巧不可。為了便于樂隊演奏員們使用,現代樂隊用的響板加裝了木柄,用手搖即可。當然這種簡化了的樂器不可能與真正的西班牙響板相比。
響板作為樂隊樂器,常被用于富于西班牙音樂特色的管弦樂曲中。如比才的歌劇《卡門》、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還常用來加強樂曲的節奏性,如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及米約的《獻祭的人們》中都是這樣運用這一樂器的。
西班牙響板
如果你對響板不了解,大可以先把它聯想到中國快板。沒錯,也是兩塊放在手中的木板,卻擊打出了西班牙人斗牛士般狂野激情的生命節奏。響板又稱“西班牙響板”,多用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國家以及拉丁美洲的民族舞蹈之中。它音色清脆透亮,從那各種復雜而奇妙的節奏花樣中,讓我們感受到拉丁民族那無與倫比的熱情與奔放。
盡管“響板”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是傳統上大多認為西班牙就是它真正的發源地。
早在1807年時,西班牙音樂舞蹈戲劇學院就提出要保護傳統西班牙舞蹈藝術,保持其純正舞蹈風格,并強調在跳這類傳統舞蹈時必須用“響板”來伴奏。由此可見,響板就是西班牙舞蹈的節奏靈魂,只要響板在舞者的手指間擊響,從每個血管中迸發出的激情便一發不可收地肆意到舞者的腳跟,舞者的上下兩端同時發出西班牙特有的強勁節奏。
整齊劃一的幾十名舞者,身著黑色高領閃爍著片片銀色金屬亮片的露肩緊身衣,一水的黑色闊腿長褲清晰地展現出西班牙姑娘性感火辣的修長身材。她們嫻熟的舞步和挺拔高貴的美背瞬間舞動的爆發力令人震驚,伴隨著令人無法安坐的清脆響板,像潮水一樣沖擊著你的視線和心靈;鏗鏘有力的
踢踏舞步踏出復雜的節奏,令人窒息的踢踏速度讓人暫時忘卻時間與空間的概念。所有這些,結合如幻的燈光變化,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馳騁忘歸的深刻的生命體驗。
西班牙響板很有講究,每一對“響板”都有公母之分,母的音高略比公的要高,其聲響的不同得依據兩塊木片中的縫隙決定。舞蹈團對于他們心愛的“響板”使用和保存也非常有講究,在每次使用后,必須把“響板”放在套子中,非常精心地存放,更因為是木制的,所以天氣的干濕對“響板”的影響很大,有的還可能會造成斷裂。
代表舞曲:《西班牙響板》、《西班牙鼓舞》和《斗牛士進行曲》。
相關新聞
西班牙風情舞蹈《穆迪哈爾》敲著響板相約北京。今晚,一臺富有濃郁西班牙風土人情的舞蹈《穆迪哈爾》將亮相天橋劇場,屆時西班牙著名舞蹈家米蓋爾·安杰·博爾納將率領西班牙薩拉戈薩舞蹈團的藝術家們用奔放熱烈的弗拉門戈舞為本屆相約北京聯歡活動增加一些歡樂的氣氛。弗拉門戈舞是西班牙民間舞蹈中最為奔放活潑的舞蹈,帶有西班牙人直率的性格,技巧高超的表演往往讓人們感到酣暢淋漓。而在蓋爾·安杰·博爾納的舞姿中,弗拉門戈舞被融入了歷史的厚重感和現代的動感。生于西班牙薩拉戈薩的蓋爾·安杰·博爾納,8歲開始學跳西班牙霍塔舞,后接受芭蕾和弗拉門戈舞的專業訓練。1993年6月在第二屆西班牙舞和弗拉門戈舞大賽中獲得“杰出舞者獎”,并在西班牙各城市,法國、意大利、英國、日本進行多次巡演。2004年底,他與弗拉門戈舞后阿伊達·戈麥斯等出演了著名導演卡洛斯·紹拉的新片《伊比利亞》。因其在舞蹈中對響板的出色運用,創造出了一種結合古典和現代的獨特風格,被譽為“舞動響板的帕格尼尼”。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觀眾會以為弗拉門戈舞奔放和強勁是特長,而蓋爾·安杰·博爾納在他的《穆迪哈爾》中加入了更多悠揚和舒緩,讓舞劇的整體節奏有張有弛,使觀眾在領略弗拉門戈舞繁雜的舞步的同時,感受現代與古典元素交匯形成的古老的西班牙風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