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樂器種類>西洋樂器>木管樂器>

雙簧管歷史與特色簡介 西洋樂器雙簧管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來源:網絡  作者:admin  時間:2019-04-25  

  木管類樂器。雙簧管最初形成于17世紀中葉,18世紀時得到廣泛使用。雙簧管在樂隊中常擔任主旋律,是出色的獨奏樂器,此外它還是交響樂隊里的調音基準樂器。雙簧管音色帶有鼻音似的蘆片聲,善于演奏徐緩如歌的曲調,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中的憂郁而優美的白天鵝主題就是由雙簧管吹奏的。雙簧管是較難演奏的樂器之一。雙簧管像大多數高音管樂器一樣,有它的基礎音域,但有能力者可以向高處擴展一定音域。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雙簧管(oboe)與單簧管(clarinet)這兩種樂器雖然名稱相似,但實際上它們在吹奏方法、按鍵系統、音色、外形以及價格等方面均有較大區別,雙簧管是非移調樂器,而單簧管是移調樂器。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木管樂器,不是學會一種就會另一種的。

雙簧管歷史與特色簡介 西洋樂器雙簧管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樂器簡介

  樂器名稱:雙簧管

  樂器本調:C調。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實用音域:小字組bB——小字三組A。

  結構組成:哨子(雙簧片),管體(包括上下節和喇叭口)和音鍵。

  使用材質:管體用經過特殊處理的硬木制成。

  樂器特色:音色柔和軟麗,有蘆笛聲,適于表現田園風光和憂郁抒情的情緒。

  雙簧氣鳴樂器。普遍用于現代管弦樂隊和管樂隊的木管樂器。雙簧管為雙簧管族(包括有英國管、大管、低音大管)中的高音樂器,也是該族的代表樂器。

  雙簧管體為圓錐形,管長約60——70厘米;吹嘴為一雙蘆竹片對合而成的雙簧,裝在管的上端。在6個指孔接續開放時,吹出的是D大調自然音階(如同長笛),記譜與實音相同,不作為移調樂器。音域為降b——g3,可再高數音到c4,但較難吹出。前16音為基礎音。用高音譜表。雙簧管的□音,常作為管弦樂隊調音時的標準音。雙簧管的音色富于田園風味,具有民間牧笛或蘆笛特色。音響穿透力強,漸強與漸弱易于控制;演奏的持續性勝過其他木管樂器,常擔任獨奏性的旋律部分,尤以表達連綿性歌唱音調為其所長。吹奏時由于蘆片含于嘴內,一般只采用單吐奏法,吹奏雙吐較難,故快速的同音反復,非其所長。但技術高者,也可以使用“花舌”(振舌法)吹奏。雙簧管的定型約有300年,17世紀末成為樂隊編制中的固定樂器。1805年,L.van貝多芬在《菲德里奧》中所用的單簧管僅有2鍵,1820年有6鍵,1839年增加到10鍵。到19世紀中葉,參照伯姆式長笛的指孔排列與指鍵的機械裝置,對其作了幾次重要的改進,才更趨完善。

  雙簧管曾是軍樂隊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可獨奏、重奏。早期,J.-P.拉莫和J.S.巴赫等都很重視它,但真正具有技巧性的發展,則始自G.F.亨德爾的作品。亨德爾為它寫過6首協奏曲、12首奏鳴曲。L.van貝多芬《英雄交響曲》中的“葬禮進行曲”、《田園交響曲》中的諧謔曲,П。И。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中的第 2樂章,E.格里格的《挪威舞曲》等,都有雙簧管的著名片斷。

  歷史演變

  來源

  雙簧管現稱:OBOE(歐巴),這一詞來自法語中的高(Haut)之意和木材(bois)之意的合成語“歐波瓦”(Hautbois),并以強調該詞中的結尾元音的發聲而形成這一“oboe”名詞。該樂器在歷史上以吹奏兩片樹葉發出的聲音為起源,這是原始簧片樂器都有可能經歷過的行為。自古代雙簧樂器開始發展起來,如古希臘的奧羅斯(Aulos),古羅馬的“特比”(Tibia),古埃及的“哈里”亞洲人常用的“蘇爾奈”(嗩吶)(surna)。這些用一支哨子來演奏的樂器籠統的稱之為霞爾梅(Schalmei)也算是雙簧管的祖先。

  古代的雙簧管

  雙簧管的前身也有人說是:肖姆或卡拉姆斯,霞爾梅。

  肖姆(Shawm)是14世紀初出現的一種重要的雙簧樂器。肖姆是雙簧管的前身,有人就將一種次中音肖姆--蓬巴德(Bombarde)稱為老式雙簧管。肖姆有兩大類,一類是由嗩吶演變而成的軍樂肖姆,另一類是脫胎于風笛旋律管的民間肖姆,如查拉梅拉(Ciaramella)等。肖姆這種樂器起源于印度,特別普及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與印度,尤其在伊斯蘭國家里,該樂器與小號長號等樂器共同作為軍樂隊的樂器使用著。歷史上傳入中國的肖姆樂器由于聲音粗糙,音色差,所以只在野外吹奏。

  到了16世紀,除了尺寸大小不同的肖姆在軍樂中使用外,還出現了一些合奏型雙簧樂器,如杜凱恩(Doucaine)、尼科羅(Niclol)、克魯姆雙簧管(Crumhorn)、庫塔爾雙簧管(Curtal)等,其中庫塔爾是大管(Bassoon)的前身,脫胎于風笛的持續音管,大約1540年始入記載。

  17世紀中葉,法國將一種較小的肖姆作了改進后命名為Hautbois--雙簧管,至此,真正的雙簧管(Oboe)問世。到了18世紀初,雙簧管在歐洲的音樂中心成為膾炙人口的樂器。

  這種樂器都使用雙簧哨片,即:兩片簧片制成的哨子,演奏時含在兩唇之間,通過吹氣,使雙簧片振動,形成管內空氣柱,振動發出聲音來。通過啟閉音孔,改變空氣柱的長度而獲得不同的音高。

  1690年之后的一個世紀是兩、三鍵雙簧管的發展階段,在那一時期,雙簧管作為木管組的基礎音色樂器首當其沖地成為正在發展的雙簧制混合管弦樂隊的一員,由于它極富表情與歌唱性,很快又被列為樂隊中的獨奏聲部。

  19世紀是雙簧管的機械化時代,在1800年至1825年,樂器上又多出了八個鍵子,其結構更加表露出便利指法、改善發音的要求。

  1825年,維也納宮廷樂師約瑟夫·塞爾納(Josef Sellner)發明了十三鍵雙簧管,極大地推動了其發展速度,致使維也納樂器一度占有明顯優勢。但到了1839年,亨利·布羅德(Henri Brod)根據力學原理將一些機械改造后,所有制造商均采用布羅德的方法,將鍵子設計得平均而簡易。布羅德及其同代人最贊賞的是特里伯特(Triebert)生產的法國雙簧管,當時特里伯特體系的雙簧管可分為六種式樣。1878年特氏死后,做了許多年商行工頭的洛里(Loree)不久便生產了一種右手三個手指(食、中、無名指)均可自由控制bB——C鍵的A6式樂器,喬治·吉勒特(Georges Cillet)于1882年在巴黎音樂院成功地使用了A6式雙簧管,從此以后,A6又有了別名--音樂院型。特里伯特式雙簧管的生產極大地推動了而后仍屬其體系的A·M·R巴雷特(Barret)式雙簧管的發展。從1850年迄今,特里伯特與巴雷特雙簧管一直是各廠家生產的基本產品,只是今天有些演奏者使用的樂器上節除了全自動泛音鍵之外還有一個獨立存在的第三泛音鍵或者半自動泛音鍵。

  現代的雙簧管

  世界上有全自動式雙簧管和半自動式雙簧管,無論是哪種樂器,其泛音鍵設計不外乎三種:一、半自動,自a2至c3用左手食指控制;三、全自動,高八度音只需按住左手拇指即可自行轉換;三、全、半自動兼而有之??紤]到演奏技巧的發展,第三種樂器更具實用價值。

  歷代樣式

  在歷史上,雙簧管曾有過多種樣式:

 ?、偈闱殡p簧管(oboe d'amore)。音區介于雙簧管與狩獵雙簧管之間的次高音雙簧樂器,A調,比雙簧管低小三度,屬移調樂器。巴赫時代用過,后被淘汰。其音色富有特點,在R.施特勞斯的《家庭交響曲》和M.拉威爾的《博萊羅》中有它的片斷和獨奏句。

 ?、卺鳙C雙簧管(oboe da caccia)。古式中音雙簧樂器,F調,比雙簧管低五度,屬移調樂器,后為英國管所取代。

 ?、鬯_呂管(sarrusophone)。管身為銅制,1863年法國軍樂隊隊長薩呂創制。共有6種,音量較大,屬移調樂器。常用于軍樂,后為新式低音大管所取代。

 ?、芎诳藸柟埽╤eckelphone)。為德國樂器師黑克爾在1904年所創制。音區介于英國管與大管之間的一種上低音雙簧管(baritone oboe),C調,比雙簧管低八度。管徑與簧片較寬大,低音濃厚,R·施特勞斯在《莎樂美》中用過。

  結構組成
 

雙簧管歷史與特色簡介 西洋樂器雙簧管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管身

  雙簧管結構組成

  雙簧管結構組成

  雙簧管的管身由三部分組成,其上有大約20個不同大小的氣孔,氣孔上裝有鍍金或鍍銀的音鍵,用以覆蓋氣孔調節音高。整套音鍵以復雜的杠桿結構組成,吹奏按鍵時,杠桿組合會按所吹奏的音高,自動打開或關閉所需的氣孔。

  按鍵系統

  雙簧管的按鍵方式正不斷改良,現時的按鍵系統有:

  半自動按鍵系統:控制較困難,吹奏A5——C6時需按左手的2nd Octave鍵;杠桿結構較簡單,價錢較便宜。

  全自動按鍵系統:簡化了半自動按鍵系統的操作方式;杠桿結構較精密,價錢較高。

  八度音鍵(Octave Keys)

  新式的雙簧管有三個八度音鍵,第一個用以打開E5至G#5等音的氣孔;第二個打開A5至C6的氣孔;第三個則提供另一套高音的按鍵指法。

  顫音鍵(Trill Keys)

  舊式的雙簧管礙于杠桿結構的不足,個別的音高很難甚至無法產生顫音(trill)效果,如C4-C#4、B3-C4等。新式的雙簧管附加不同的顫音鍵,令差不多所有音都能發出顫音。

  左手F鍵(Left-handed F)

  舊式的雙簧管,吹奏D-F或F-D兩個音時必須使用叉狀F(Forked-F)的指法。新式的雙簧管附有左手F鍵,大大減低指法的復雜性。

  叉狀F共鳴鍵(Forked-F resonance key)

  另一個為簡化吹奏D-F或F-D指法所用的音鍵。舊式雙簧管的叉狀F指法需配合右手的Eb鍵;新式雙簧管配合了叉狀F共鳴鍵,使用叉狀F指法時便無需按Eb鍵。

  簧片(Reed)

  雙簧管用簧片(Rico -- Medium Soft)雙簧管吹奏出來的音質,除取決于樂器本身的質量及演奏者的技巧外,簧片亦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善ǔR蕴J葦的莖部制作,亦有使用竹蔗、竹片等材料制成?;善褂们?,必須先用清水泡數分鐘,待變軟后,簧片才能充分震動,發出圓潤的音色。

  簧片的厚薄長短,亦會直接影響吹奏時的音質:薄身的簧片較容易發聲,適合初學者使用,但出來的音質欠圓潤;厚身簧片能吹出響亮而甜美的聲音,但難以控制,需要較大的氣壓才會發聲;過長的簧片聲音偏低,過短的則聲音偏高。由于不同樂曲對雙簧管的音質有不同的要求,專業的演奏者通常會自制簧片以配合所需;初學者亦可選擇購買現成的簧片以便練習。

  音色特色

  雙簧管的音色明晰、清新、響亮,在樂隊中總是那么引人注意。

  所以如維瓦爾第、莫扎特、R·斯特勞斯、阿爾比諾尼,貝里尼的作品里雙簧管的技巧和優美聲音區發揮得更是淋漓盡致。雙簧管在一個交響樂隊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富于直率和美妙的音色特點。

  雙簧管是一種具有田園風味或牧歌風味的木管樂器,它的音質甜美純凈,音色很有特點,音色優美帶點鼻音,又非常富有表現力,令人嘆服,熱情飛騰。雙簧管在自己的聲部中如歌般的純粹旋律性的東西越多,它也就越加喜歡拒絕技巧性的演奏。

  例如: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和巴赫《諧謔曲》樂章中迷人的片段,是充滿了純樸的田園風味的樂曲,是任何聽過該曲的人所難以忘懷的。另外《愛格蒙特》中的真摯感人和富于表情的樂段,都會使聽眾贊嘆不已。 還有柴可夫斯基采用雙簧管的最令人難忘的旋律,《天鵝湖》中的獨奏片斷又是多么悲哀而富有歌唱性。再有他的《第四交響樂》的第二樂章中的片段更是優美感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雪娘》中雙簧管的《痛苦呻吟》格外富有表現力。

  樂器地位

  雙簧管(OBOE),是現代樂團很重要的角色之一。顧名思義,就是由兩個簧片合起來,吹出聲音的一種樂器。主要是靠著兩個簧片,利用唇部,來控制它的振動,吹出有些“哀愁而富感情”的音色。 自巴洛克時期以來(十七世紀后期)雙簧管是第一個加入樂團的木管樂器,之所以如此,在于其音準確定,原始的起源也是單純的幾個孔(2-6)后來才慢慢改良。

  影響西洋木管樂器制作最大的貝姆式,改良了長笛的按鍵系統,也把這個系統用在雙簧管上,所以如今看到的雙簧管,都是按鍵式的,也和單簧管很像,只是大小不同,雙簧管比較細一些,吹嘴也完全不同。

  雙簧管分成3節,上節(UPER)、下節(LOWER)及出音口(BELL JOINT)在交響樂團的地位,通常是調音的樂器。首席是第一小提琴的第一位,而樂團在演奏或練習之前都要先調音準。依慣例,都是由第一雙簧管吹出標準音A。再由其他各組樂器一一調整。 雙簧管的樂曲很多,除了莫札特寫的協奏曲之外,像別的作曲家所寫的協奏曲(不管什么樂器),都一定會有雙簧管獨奏的樂段。

  重要地位

  雙簧管在交響樂隊中是不可缺少的,大部分的曲目都需要兩支雙簧管。雙簧管同樣存在于在軍樂隊和管樂隊中,一般是一至兩支。

  雙簧管有悠久的歷史,17世紀中期制造出了分成數節的雙簧管。如今的雙簧管是從肖恩管(Shawn)演變而來。到18世紀才用于管弦樂隊。在貝多芬的作品中,雙簧管在樂隊中有了更為重要的地位。 雙簧管的音域為二個半八度,自bb到f3,自然音階是D調,但并不算移調樂器。雙簧管的音色富于泛音,低音發音豐滿,但較粗糙,帶有鼻音;中音區音色甜美,富有表現力,強奏弱奏均宜;高音區明朗而強烈,演奏弱音比較困難;最高音非常刺耳,音色緊張而不自然。雙簧管不像長笛,不能算作技巧華麗的樂器,是屬于特別富于表現力的歌唱性樂器之列。演奏雙簧管時因口中銜有哨子,一般只采用單吐演奏法,因此在演奏斷音時不如長笛。但現今的雙簧管演奏家也有采用雙吐演奏法的。

  雙簧管既是管弦樂隊的重要樂器,又是重奏和獨奏樂器。許多作曲家為它創作了樂曲,如莫扎特的四重奏曲;亨德爾的協奏曲、三重奏曲、奏鳴曲;貝多芬的三重奏曲、五重奏曲;齊瑪羅薩的協奏曲等。 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木管技巧有了發展,能奏出和弦的聲音。巴托洛齊(Bartolozzi)的《木管的新聲》等著作中闡述了這方面的技巧,有些先鋒派作曲家在創作中也采用了這種技巧,目前最著名的可能是尼科洛·卡斯蒂利奧尼。雙簧管演奏家海因茨·霍利格爾(Heinz Holliger)使用了這種技巧并創作了有吹奏和弦的作品。這種技巧能否得到廣泛的承認還很難予料。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