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樂器種類>民族樂器>體鳴樂器>

腰鈴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腰鈴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來源:網絡  作者:admin  時間:2019-04-26  

  腰鈴,滿語西沙(Xisha)又稱薩滿鈴。是滿、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滿語稱西薩。流行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鈴體銅制,呈圓球形,直徑4厘米——5厘米。鈴的下端開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長3厘米、寬0.5厘米,鈴內裝幾粒沙石或鐵珠,鈴的上端設有圓環,用絲弦或細皮條串聯三至五枚小鈴,系縛于一根長約100厘米的圓木棍上端。

  簡介

  在滿洲薩滿的跳神儀典中,“鼓與腰鈴并用”,是其在樂器使用上的典型特征。

腰鈴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腰鈴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譬如黑龍江《呼蘭府志》所載的滿洲薩滿跳神祭器:哈馬刀(神刀)、轟勿(晃鈴)、抬鼓、單環鼓、扎板、腰鈴、裙子等。而在清宮薩滿跳神中,仍然也保留了腰鈴。眾所周知,清代儀典,多沿用明禮,實為漢制,而“惟祭天于堂子祭神于坤寧宮猶能保存故俗”,這“故俗”,即薩滿跳神。清宮薩滿跳神所用樂器已加進了琵琶、三弦等,但仍未丟掉神鼓和腰鈴。滿洲貴族溥佳曾描述過宮廷薩滿使用腰鈴跳神的情形:“不一會,進來兩個‘薩滿太太’,身穿繡花長袍,頭戴鈿子,足蹬花厚底鞋,一個彈起三弦,另一個腰間系上成串的銅鈴鐺……”。這些系于腰間“成串的銅鈴”,即腰鈴無疑。幾個版本的《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中均繪有腰鈴的形制圖,并標有明確的尺寸。表演時,將腰鈴系于表演者之腰際,舞時腰胯左右搖擺,腰鈴隨之“啷啷”做響。腰鈴擺動時發出節律式的聲響,與變化多端的神鼓鼓聲相和,是薩滿舞蹈時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主要技巧有甩、擺、頓、顫等。 腰鈴原為薩滿教祭祀儀式中表演的舞具和樂器,后來民間用于祭天祭祖、燒香還愿、歡慶豐收、節日娛樂等場合中。表演時,手持薩滿鼓,腰系腰鈴,或身穿綴有銅鏡或腰鈴的服飾,邊擊、邊唱、邊舞。舞蹈時以甩、擺、顫、晃、搖、撞等各種動作,使小鈴互相碰擊發音,音色清脆響亮。鼓點多變,曲調豐富,舞姿優美。較大表演場面還加用哈馬刀、察拉齊、圓鼓、三弦和琵琶等樂器伴奏。今日的薩滿鼓和腰鈴多用于民間歌舞和演唱伴奏,有時薩滿鼓還用于器樂合奏。

  簡介

  西沙,漢譯“腰鈴”,以其圍于腰間演奏而名之。它是滿族薩滿樂器中的另一種重要樂器,亦稱“搖鈴”(以扭腰搖晃演奏而名之)。我國東北許多地方史志中都有關于西沙的記載,譬如《呼蘭府志》、《安東縣志》、《吉林新志》、《璦琿縣志》、《依蘭縣志》、《東豐縣志》、《望奎縣志》等等。在清代宮廷的薩滿跳神活動中,西沙也是必備之器,這在清干隆皇帝敕撰的《欽定滿族祭神祭天典禮》中已有比較詳細記載。清宮薩滿所用樂器已加進了琵琶、三弦等,但仍未丟掉腰鈴?!稓J定滿族祭神祭天典禮》中繪有西沙的形制圖,并標有比較明確的尺寸,分為大、小兩種西沙在不同的祭祀程序中使用。大西沙在表演時,將西沙系于表演者之腰際,舞時腰胯左右搖擺,西沙隨之“啷啷”做響。小西沙則僅僅用于“背燈祭”中,拿在手中演奏。

腰鈴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腰鈴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形制

  西沙,由腰帶、襯裙、錐鈴、系環等主要部件組成。也有一種不帶襯裙的西沙,這種形制的西沙是把錐鈴直接拴結在腰帶上系于腰間演奏的。清代宮廷薩滿所用的西沙分為大小兩種形制。

  1.腰帶與襯裙

  腰帶與襯裙連接在一起,為皮制。選料或豬、或牛、或驢皮均可?!稓J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所載西沙,其腰帶長約115.2cm(清尺3尺6寸);襯裙長51.2 cm(清尺1尺6寸),寬25.6 cm(清尺8寸),半圍腰間。

  2.錐鈴和系環

  西沙上鈴鐺為錐形、筒狀、鐵或銅制,故稱“錐鈴”,長約20cm,直徑約3cm。西沙上的錐鈴少則十幾枚,多則幾十余枚不等。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徐氏西沙的錐鈴長17-21cm,直徑2.5-2.8cm,共24枚。黑龍江寧安縣富察哈拉藏西沙的錐鈴長19-21.5cm,直徑為2.6 -3cm,共40枚。錐鈴直接用皮繩穿在襯裙的系環上,系環為一縫制在襯裙上部的鐵圓環;一環拴1鈴,或一環拴2-3鈴。環與環的距離講究疏密得當,否則影響西沙的演奏和發音。

腰鈴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腰鈴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背景

  原始社會后期出現的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滅和多神崇拜,而薩滿則為人們與神鬼交往的中間人,充當神媒,施行巫術,為族人消災求福。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貝加爾湖沿岸、蒙古高原和大興安嶺等處的巖壁上,刻畫了薩滿巫師手執薩滿鼓舞蹈的形象。到了元代,薩滿歌舞藝術得到高度發展,步入巔峰時期。從元代至今,這種使用神鼓表演薩滿歌舞的帶娛樂性質的祭祀活動,一直在上述各民族中盛行。舊時滿族各地優秀薩滿歌舞表演者,每年都有被召進宮為皇帝表演之俗。 薩滿教神話傳說中和動物有關的居多,這和北方天氣寒冷,過去以原始漁獵為主要生活來源有關。如鄂倫春族傳說中熊和人有著血緣關系,他們認為自己是熊的后裔,并稱公熊為“雅亞”(祖父),稱母熊為“太帖”(祖母)獵得熊歸來和吃熊肉時都有一套固定的儀式。因此,薩滿舞中多有熊等動物形象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