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樂器種類>民族樂器>體鳴樂器>

小鈸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小鈸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來源:網絡  作者:admin  時間:2019-04-26  

  小鈸,又名小镲。壯、苗、瑤、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壯語稱斜埃。流行于全國各地。 響銅制,缽形,鈸體較小而厚,鈸面直徑12厘米——14厘米,碗徑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頂鉆孔系以綢布,兩面為一副。

  中文名: 小鈸

  直    徑: 12厘米——14厘米

  碗    徑: 5厘米——7厘米

  碗    高: 1.5厘米——2厘米

小鈸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小鈸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歷史簡介

  鈸源于西亞,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為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叫做“镲”。是常見的打擊樂器。歷史久遠,表現力強。不僅在民族音樂、地方戲劇、吹打樂和鑼鼓樂中使用,還廣泛用于各族的民間歌舞和文娛、宣傳活動中。 鈸源于西亞,最早在埃及、敘利亞,以后在波斯、羅馬等古國都有流傳;在東方,先見于印度,后而中亞,據《北帝書。神武記》記載:鈸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我國中原。

  6世紀初期,銅鈸在北魏民間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樂中使用。鈸在隋代九部樂中,已用于天竺、西涼、龜茲、安國和康國五樂中。到了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鈸,尤其在燕樂中,還有正銅鈸與和銅鈸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畫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石刻中,已繪有敲擊銅鈸的人像。

小鈸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小鈸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明、清之際,鈸是昆曲等地方戲劇中的伴奏樂器。

  樂器結構

  由響銅制成,構造簡單。鈸在地方音樂及管弦樂隊中應用廣泛,在少數民族中亦相當流行。

  鈸的構造簡單,鈸體為一圓形金屬板,用“響銅”制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與鈸邊之間叫作“堂”,碗是鈸的固定點,頂部鉆有小孔,用綢或布拴系,叫“鈸巾”,演奏者須取站姿,用雙手通過鈸巾持住鈸身,相擊后振動發音。也可以懸掛在支架上,用鼓槌滾奏,表現力很豐富。

  鈸屬于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洪亮而強烈,穿透力很強,善于烘托氣氛,是各種管弦樂隊和地方吹打樂隊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擊樂器,在吹打樂等地方樂種中在用于強奏時,極富氣勢,通常表現一種激情;用于弱奏時,其作用類似大鼓,屬于節拍樂器。

  根據鈸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鈸分為雙光鈸、水鈸、京鈸、小鈸等幾種。其中小鈸和京鈸發音較高,多用于京劇等地方戲曲中的武戲或伴奏吹打曲牌,常與奉鑼和仿蘇鑼配合使用;雙光鈸和水鈸發音較低,多用于文戲,與虎音鑼或中堂鑼配合使用,其中雙光鈸是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在民族管弦樂或器樂合奏中,雙光鈸和小鈸也已成為重要的節奏樂器。

小鈸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小鈸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樂器使用

  鈸除漢族廣為使用外,在藏、壯、彝、侗、傣、景頗、佤、白等少數民族中也廣為流傳。演奏時,兩手各執一面,互擊發音。音色高亢脆亮。常用于八音樂隊等各民族民間器樂合奏、壯劇、桂劇、邕劇等戲劇和舞蹈伴奏,最適宜表現熱烈歡快的場面。

  相關樂曲

  鐺镲牌子

  常用樂器有鐺子、小镲、木魚、手鈴、鼓等,其中尤以鐺子和小镲音色最為突出,點據首要地位,故此類牌子無論何種板式均以“當镲”二字來標明,“當”讀作Dang。高平調,代表鐺子;“镲”讀作Ca,低平調,代表小镲。各種牌子分別以二拍、四拍或八拍為單位,作為貫穿全曲的基本結構體,中間偶或也穿插一些變化節奏。鐺镲牌子的節奏音色編配比較豐富,其曲目命名主要以小镲的所奏次數為依據。例如,直板中小镲每一拍擊一下,五镲板、九镲板中一個段落小镲分別擊五下、九下,唯三镲板不太相同,它是每小節四拍,一強三弱得三眼,故又名“三眼板”。再每小節是镲擊一下,鐺子擊兩下,镲鐺一共擊三下,作為一個基本結構單位。另還有一種“空板”,又名“花板”,奏時以鐺子“加花”變奏,節奏靈活多樣,以切分音,附點音符的穿插運用為特色。

  鐃镲牌子多用于放施食等齋醮活動中,作為各段韻子之間的間奏,日常早晚壇及祀典中,用也可不用,演奏時主要用大鐃、大镲及鼓,故名。鐃镲牌子記譜是以狀聲字代譜字,如,以“坤”代表大鐃,讀作坤兒(KUnr.高平調55)。以“镲”代表大镲,讀作Ca(低平調11)。以—表示休止或延長,讀作(YI低平調),或Li(低平調)。鐃镲牌子的曲名,多有特定含義,如《天下同》,意指此牌子的音響和節奏型態乃是各地道教都有同樣運用;又如《行路詞》,是用于放施食開始對的“三吹三打”中,邊行走邊吹奏時也常用此牌子,故名。

小鈸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小鈸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十番鑼鼓》是一種民間吹打樂。創于京師,是清朝皇宮和漕運總督府音樂,明代以來盛于江浙,在蘇州十分流行。

  打擊樂器在《十番鑼鼓》演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打擊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堂鑼、號筒、木魚、拍鈴、拍板,節奏穩捷,輕重分明,各件樂器交替打出各種點子,具有獨特性。根據所用樂器之不同可分“清鑼鼓(俗稱“素鑼鼓”,只用打擊樂器)和“絲竹鑼鼓”(俗稱“葷鑼鼓”即打擊樂器外兼用絲竹樂器)兩大類。“清鑼鼓”又有“粗”、“細”之分,“粗鑼鼓”用綽板,木魚、單堂鼓、單皮鼓、大鑼、戲鑼、大小齊鈸;“細鑼鼓”再加馬鑼、春鑼、湯鼓,七冒(鑼)、撲鈸、雙磬等打擊樂器。“絲竹鑼鼓”又有“笛吹”、“笙吹”、“粗細絲竹”鑼鼓之分。“笛吹鑼鼓”以曲笛主奏,以“細鑼鼓”為主。“粗細竹絲鑼鼓”兼用“粗”(指大小嗩吶、曲笛)“細”(指“笙吹”的樂器編制)兩者,所以又稱“鴛鴦拍”。

  鼓號隊中作用

  小镲是在節奏中起制強作用的樂器,可以從隊號和小鼓后備人員中選拔通過訓練成為镲手。大、小镲在訓練時不但要注意擊的動作也要注意“擺”的動作,同時還要注意大、小镲之間的配合。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