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樂器種類>民族樂器>膜鳴樂器>

板鼓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板鼓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來源:網絡  作者:admin  時間:2019-04-26  

  板鼓,打擊樂器。又名單皮、班鼓。唐代清樂中使用的“節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間流傳歷史久遠?!肚宄m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中文名: 板鼓

  又    名: 單皮、班鼓

  出版朝代:唐代

  文    獻: 《清朝續文獻通考》

板鼓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板鼓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樂器簡介

  板鼓,因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又稱單皮(一面蒙皮)、班鼓(過去戲班專用)。是納西、土家、侗、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納西族稱環鼓。流行于云南、貴州、湖北、湖南 、廣西、廣東、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及全國各地。

  歷史追溯

  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樂”中,那時稱為“節鼓”。隋唐時期已用于隋九部樂、唐十部樂的“清樂”中,當時稱為節鼓。隨著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廣泛用于昆曲、京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清代還稱搭鼓,《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

  樂器構造

  板鼓: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單皮”(一面蒙皮)和“班鼓”(過去戲班專用)之稱,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板鼓是形體矮小的單面鼓,鼓身用色木、樺木、槐木、桑木、櫸木或柚木等硬質木料制作,由5塊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徑25厘米,但絕大部分是木質板面,中間振動發音的鼓面僅有5——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邊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張緊于整個板面直到底邊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擊發音部位。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緊。為保持鼓皮的張力,所釘鼓釘較多,并在底部箍以鐵圈。

板鼓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板鼓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主要種類

  板鼓因適用的劇種不同,而在規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僅有5厘米,鼓中間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徑23.5厘米,發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曲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適用范圍較廣。大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10厘米,鼓中間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徑24.5厘米,發音寬亮淳厚,適于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獨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8厘米,鼓中間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徑24厘米,發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間,多用于越劇、陜北和山西的地方戲曲伴奏,并在器樂合奏中使用。

  板鼓分為幾種,鼓面大的音低,小的音高,它們各起著不同的作用。例如南方十番鼓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較大;京劇和其它一些地方戲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較小。在板鼓上,鼓心和鼓邊,發音高低不同。演奏時用點簽(用鼓簽點擊鼓面)和用滿簽(用鼓簽平擊鼓面)能發出不同的聲響,結合著力度的輕重,鼓點的疏密緩急,杰出的鼓手,常能作出多樣的變化。

  演奏板鼓時,將鼓吊于木架上,使用兩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而且因使用了點箭(用鼓箭點擊鼓面)或滿箭(用鼓箭平擊鼓面),發出的音響也不同。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