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樂器種類>民族樂器>膜鳴樂器>

戰鼓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戰鼓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來源:網絡  作者:admin  時間:2019-04-26  

  戰鼓是古代作戰時為鼓舞士氣或指揮戰斗而擊的鼓。戰鼓古稱罐鼓,是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

  樂器名: 戰鼓

  古稱: 罐鼓

  簡介

  戰鼓,古稱罐鼓,又稱大鼓、軍鼓。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

  流行地區

  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

  歷史發展

  歷史較為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時代(1162年—1227年),戰鼓已廣泛用于宮廷和軍旅之中?!睹晒琶厥贰份d:“宿衛掌管旗纛、鼓樂、武器”。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又載:“祭我認望之纛矣,擂我黑牛皮幔,響聲冬冬之鼓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年—1324年)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述當時蒙古軍旅生活時寫道:“在去打仗之前,他們一定要等待領袖的罐鼓聲。等到罐鼓發聲后,大半的人都要去奏他們的樂器和歌唱。”說明這種大鼓是古代蒙古族軍隊在戰爭中使用的戰鼓。

戰鼓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戰鼓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古代蒙古戰鼓,有長筒形和錐筒形(又稱罐筒形)兩種。前者適合立置于戰車前部兩側,后者適于在戰馬上使用,將兩面戰鼓用皮條拴于鼓環、捆綁在戰馬腹部兩側。鼓框用木板拼粘制成,鼓面直徑50厘米左右,鼓框高80厘米左右,兩面蒙以牛皮,皮面邊緣以三排鼓釘固定。鼓棰木制,棰頭略大,棰尾修削出卡手之柄(防手滑脫),并系以紅綢條為飾。據說使用前,鼓皮先涂油一層,稍后將油擦去,待風干后才能敲擊。

  明代以來,戰鼓已改變原來舊制,而成為扁圓形。鼓框多用椿、色、樺、桑、楊等木材制作,雙面蒙以牛皮為面,皮邊用單排鼓釘固定,鼓框兩側設有兩個鼓環。戰鼓規格不一,大小有別,鼓面直徑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主要用于民間器樂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和鑼鼓隊中。但遇有莊嚴、隆重之場面,仍要使用長腔大鼓。演奏者技藝高超,可以邊擊邊舞。

  威風戰鼓

  威風戰鼓始于周秦、盛于漢唐,根植關中,源在戰爭,是漢民族的原始音樂,是漢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擊節而歌”的遺跡,她的精神內涵是剽悍威武,粗獷豪壯,代表著關中秦人犟、硬、冷、悍、勇、楞的品格,有著和諧美、節奏美、舞蹈美、形式美、音樂美的屬性,存在著東西文化交流,中原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匯的基因,是祭祀文化,宮廷樂舞、民間藝術的化合體,有著深厚文化精神音樂藝術研究價值,是非物質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和財富。

戰鼓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戰鼓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常山戰鼓

  常山戰鼓發源地河北省正定縣原名真定,系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民間藝術之鄉。自晉至清末以來一直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古代冀中冀南一帶的經濟文化中心。

  戰鼓是正定民間表演藝術的優秀代表,源遠流長,久負盛名,起始于戰國,興盛于明代,因正定在歷史上為常山郡(三國名將趙子龍故里),故而得“常山戰鼓”之名。

  常山戰鼓與山西威風鑼鼓、蘭州太平鼓、開封盤鼓并稱“中國四大名鼓”。

  常山戰鼓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型,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間,石家莊市正定縣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稱其為“常山戰鼓”。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一種民間清鑼鼓。其曲牌大都由多個能單獨演奏的鑼鼓段子聯結而成,是一種聯套曲體結構,它主要用于廣場表演,受到好評。

  常山戰鼓套路多樣、由牌繁多。主要曲牌有《么二三》、《小西鼓》、《大西鼓》、《邁大步》、《猴爬桿》等12首。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