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鼓,是蒙古、藏、朝鮮、滿、納西、彝、苗、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蒙古語稱恒格勒格,藏語稱額阿、額窮、當木窮,朝鮮族、滿族稱架鼓,苗語稱嗯鐸,漢族稱跨鼓,鼓身扁圓形。流行于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青海、甘肅、云南、廣西和中國北方等省區。
扁鼓簡介
扁鼓,打擊樂器。又被稱作戰鼓,舊時用于宗教音樂和民間婚禮一時,現用于民間樂器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團、和群眾性鑼鼓隊中。廣泛流行于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鮮族聚居地區。
扁鼓圓形,鼓框木制,兩面蒙羊皮或牛皮,用繩索繃緊。鼓面直徑37——45厘米。
演奏扁鼓時,將鼓置于地上或斜掛于胸前,右手執木制鼓棰敲擊,左手直接拍擊鼓面,也可置于鼓架架上演奏。演奏風格與長鼓近似,節奏變化較多。
大體而言,扁鼓聲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扁鼓用于歌舞伴奏或器樂合奏,有時在樂隊中還居于主導地位。
扁鼓分類
蒙古族扁鼓
蒙古族的扁鼓,又稱恒格里,意為鼓,漢稱蒙古鼓。流行于內蒙古、東北三省、甘肅和青海等省區。歷史較悠久,元代已盛行于宮廷和民間。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出土元代壁畫《宴樂圖》中有演奏此鼓的圖像?!对?middot;禮樂志》:“鼓,以木為框,冒以革,朱漆雕花,面繪復身龍,長竿二。廷中設,則有大木架,又有擊撾高座。”
藏族扁鼓
藏族的扁鼓,體積較大的稱額阿,體積較小的稱額窮、當木窮。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地區。鼓框木制,兩端蒙以牦牛皮為面,皮邊四周用鐵釘固定,皮面原色或漆為綠色。大型扁鼓,多用于佛教寺院。鼓面直徑通常在100厘米以上,鼓高40厘米左右。青海玉樹當卡寺的額阿較大,鼓面直徑153厘米、鼓高45厘米,鼓面涂綠色漆、鼓身涂棕黃色漆。多懸于巨大的方柜形木架中,鼓架雕飾精美、色彩艷麗。鼓棰木制直棒形,棰頭多包以紅布或羊皮,也有用藤條或細竹制成鉤狀鼓棰。
朝鮮族、滿族扁鼓
朝鮮族、滿族的架鼓,漢族稱大鼓。流行于遼寧、吉林省,尤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鼓框木制,兩面蒙以牛皮或馬皮,鼓皮四周由鼓釘固定或用細皮繩交叉勒緊,鼓面直徑100厘米——120厘米、鼓框高20厘米——40厘米,鼓面四周彩繪民族圖案紋飾,鼓框四周各設一鼓環。演奏時,將鼓懸于特制的框式鼓架上。架高200厘米、寬160厘米,上梁雕飾雙龍,下梁彩繪云紋,奏者站立鼓前,兩手各執一棰擊奏,多用于道教寺院和尼姑庵中。20世紀80年代,架鼓已用于新編的滿族舞蹈《盛京建鼓》和朝鮮族舞蹈《僧舞》等民族歌舞伴奏。
納西族扁鼓
納西族的扁鼓,又稱大鼓。彝族的大扁鼓,又稱羊皮鼓。流行于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彌勒、瀘西等地。鼓框用核桃木制成,兩面蒙以羊皮,皮邊四周用鼓釘固定,鼓面直徑70厘米、鼓高20厘米,鼓框兩側各置一鼓環,系以紅布鼓帶,通體涂飾棕色。鼓棰木制,一端纏以布條為棰頭。演奏時,將鼓挎于肩頭或置于鼓架上,以棰擊奏,發音洪大深厚。用于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慶祝,是民間吹打樂隊中的節奏樂器,常和額格子嫫、嗩吶、鑼、鈸等樂器一起合奏。流行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鼓框楸木制,兩端蒙牛皮為面,鼓皮四周邊緣用雙排鼓釘固定,鼓面直徑65厘米、鼓高35厘米,鼓身繪有雙龍和彩色紋飾,四周各置一鼓環。演奏時,將鼓置于木制鼓架上,兩手各執一棰擊奏,發音洪亮雄渾,用于納西族道教音樂,當地稱洞經音樂,是樂隊中的節奏樂器。
苗族扁鼓
苗族的嗯鐸,是大鼓的統稱,既有長腔筒形的,也有短腔扁圓形的。扁圓形嗯鐸,流行于桂北融水苗族自治縣和桂西隆林各族自治縣。鼓框用原木掏空或木板拼合而成,兩端蒙以牛皮為面,皮邊四周用竹釘固定。鼓的規格因地而異,融水的鼓面直徑80厘米、鼓高50厘米。隆林的鼓面直徑42厘米,鼓高20厘米。鼓兩側各設一鼓環,系以鼓繩。演奏時,將鼓橫懸于梁下,雙手執棰邊擊邊舞。常與銅鼓、鑼、鈸等樂器合奏,奏嗯鐸者為合奏指揮,并可隨意發揮,待奏出長段引子后,方可擊奏銅鼓等樂器。多用于苗族婚喪喜事場合中。
小型扁鼓,多用于佛教和民間舞蹈中,鼓面直徑30 厘米左右、鼓高12厘米左右,凡僧侶獨往居民家中誦經布道,左手以皮帶懸鼓,右手執鉤形鼓棰敲擊。在西藏山南地區桑耶寺附近的民間舞蹈《山南卓》中,舞者以皮帶將鼓豎縛于左胯部,右手執長鼓棰、左手執短鼓棰邊擊邊舞,常集體表演,情緒熱烈、舞姿奔放。小型扁鼓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