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卜,維吾爾音樂的靈魂,在大部分的舞曲和民間歌曲中達卜是必不可少的。達卜音色清脆響亮, 聲音力度變化幅度較大,演奏技巧靈活多變,可以起到烘托各種不同樂曲情節氣氛的作用。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北。
中文名: 達卜(達甫)
外文名: Dap
起源于: 雛形或源于中東
所屬分類: 維吾爾族樂器
盛行于: 新疆天山南北
簡介
南北朝時我國西域已有了達卜,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34年)壁畫中,就繪有鼓形扁圓、單面蒙皮、背面有許多小鐵環的單面鼓。隋唐時期,達卜隨西域歌舞傳入內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胡旋女》詩中寫道:“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 鼓一聲雙袖舉,雪飄轉蓬舞。”生動地描繪了達卜與歌舞的密切關系?!段饔蚵勔婁洝罚ㄔ漆冻兀┚砥邔懙溃?ldquo;回樂以鼓為主”,“聲音抑揚高下,隨鼓而起落,而歌舞節奏之盤旋,亦以鼓為節。”可見達卜在民間樂隊或歌舞中還起著指揮作用。清代,達卜列入宮廷的回部樂中,清允祿等編《皇朝禮器圖式》(卷九)中有較詳細的記載:“欽定宴饗設回部樂。達卜,木匡,上冒以革,形如手鼓而無柄。徑一尺三寸六分五厘,厚二寸二分七厘五毫……以二手擊之。”《清史稿》(卷一百一十)載:“達卜,木框冒革,形如手鼓而無柄,有大小二制,一面徑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毫,一面徑一尺二寸二分四厘,皆髹黃漆,面繪彩獅,以手擊之。”長期以來,達卜廣泛流傳于西域民間,成為深受人民喜愛的樂器之一。
鼓框用桑木制作,呈扁圓形,單面蒙以羊皮、小馬皮或驢皮,鼓框內側綴有三十余枚小鐵環。自本世紀50年代以后,達卜還多用蟒皮蒙面,使發音清脆響亮。在維吾爾族民間,達卜規格不一,一般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鼓面直徑44厘米——52厘米、鼓框高5厘米——5.5厘米;中者鼓面直徑32厘米——40厘米、鼓框高4厘米——4.5厘米;小者鼓面直徑20厘米—— 28厘米、鼓框高3厘米——3.5厘米。維吾爾族民間樂隊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 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獨奏;木卡姆伴奏樂隊則常使用小型鼓。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達卜多面,其中有大小兩面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達卜是樂隊的靈魂,節日的大腕,特別是每逢伊斯蘭教的肉孜節、古爾邦節或婚禮喜慶的日子里,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達卜鼓一敲響,人們隨鼓樂起舞,整個場面呈現狂歡的高潮。在歡樂的日子里,它能把人們的激情和快樂通過聲音和敲擊傳遞給每個人,那份濃濃的情意彌漫在空氣和人們心中,讓你一靠近就能體會并很快融入這種氛圍,因此,達卜也被人稱為“靈魂的演奏者”。 達甫既是用于唱歌跳舞的伴奏樂器,又可作為風格獨特裝飾品。
名字由來
在南疆葉爾羌河畔流傳著達卜的傳說:很早以前,天山南北叢林密集,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人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有一年,突然出現一條大蟒,兇惡異常,它吞食了附近的鳥獸牲畜。百姓提心吊膽,日不出門,夜不點燈。這事被一位青年獵手達卜知道了,決心為民除害。他帶著干糧、弓箭和腰刀,潛伏在森林里,三天三
夜過去了,達卜沒合眼,卻也沒見巨蟒的蹤跡。第四天,他已十分疲倦,為了不打瞌睡,他砍下一截松枝彎成圓圈,蒙上羊皮,做成一個單面皮鼓,一邊用手擊鼓一邊高聲唱道:“哪個牧人不愛草原?哪個獵人不戀青山? 只因蟒蛇侵襲昆侖,牧民日夜擔憂禍患。我猛擊羊皮鼓引蟒出洞,誓將那兇殘的惡魔鏟除。彎強弓舉利刃為民除害,剝蟒皮做手鼓讓千家敲擊。……”達卜的歌還沒唱完,仰頭猛見一條巨蟒從樹上向他撲來。達卜縱身躍起,揮刀砍去,不料砍在樹上,他又轉身張弓搭箭,射中大蟒眼睛。蟒帶傷掙扎,用尾巴猛抽達卜,獵手被抽倒在地,撞在羊皮鼓上,只聽“咚”的一聲,巨蟒受驚敗退,達卜急中生智,揮拳猛擊羊皮鼓,趁勢飛身舉刀向巨蟒劈去,巨蟒被攔腰截為兩段而死。惡蟒已除,人們又恢復了以前的寧靜生活,維吾爾族人民為了表彰達卜為民除害的功績,剝蟒皮做鼓,取名為“達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