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古時滿族人用于自娛的一種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有八個角而得名,又稱單鼓。鼓體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當時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塊烏木、紫檀木、紅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說是八旗首領各獻一塊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邊內各嵌兩至三枚小銅鈸,一面嵌釘柱綴鼓穗,寓意五谷豐登。
中文名: 八角鼓
性 質: 樂器
民 族 :滿族
時 期 :古代
簡介
八角鼓,是滿族民間藝術的一種,它以演唱者所用的擊節樂器八角鼓而得名,是民間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八角鼓,鼓身八角形,木制框架,大小直徑17厘米左右,單面蒙蟒皮,鼓身周圍嵌銅鈸,并綴有絲穗子,鼓形小巧玲瓏。演奏時用指彈擊鼓面發出清脆的聲音,搖震鼓身或手搓鼓面會發出悅耳的鈸聲。滿族八角鼓主要流傳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華北和東北地區。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扶持下,經我區民間老藝人挖掘和整理,在傳統唱腔和曲目的基礎上,逐漸從曲藝發展成為一種地方戲曲,八角鼓是國內較有影響的地方戲曲種類,歷史上及其繁興,并廣為流行。
八角鼓戲曲中更多的融合了諸多地區藝術成分,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與藝術特色。它的多元性,受到流傳地域民俗文化的影響,它以深厚的文化穿透力,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早期的八角鼓,源于關外,流傳于關內,是滿族人在關外牧居時的一種民間樂器,每當人們行圍狩獵和勞動之余,常以八角鼓自娛自樂,慶賀豐收的喜悅。進關后,在駐防地或行軍途中,也常擊鼓高歌盡情演唱,以排解勞頓。八角鼓流傳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清干隆四年(1739),清政府修筑綏遠城(今呼和浩特新城),此地成為滿族八旗軍旅御外駐防城池,也是隨軍家屬聚居營。生活在這里的滿族八旗官兵,閑暇的時候,常常持鼓演唱,并將身邊的風情逸事、日常生活融會進唱詞,自編自唱。八旗軍旅詠唱凱歌時還用它擊拍鼓勁,因此八角鼓,隨著清滿族旗兵駐屯邊塞而傳入呼和浩特地區,流傳開來。清干隆年間,演唱盛極一時,曾被稱為太平歌。到了民國初,綏遠城滿族后裔經常組織票房,編詞演唱。這時的八角鼓曲藝不斷地吸收、豐富,已經成為都市一種時興的藝術了。日寇入侵綏遠后,八角鼓曲藝演唱活動日漸衰退。
流行
在北京傳統戲曲長河中,八角鼓是與岔曲、京韻大鼓和單弦等京味藝術齊名的民間藝術,但近十幾年來,由于受現代藝術的沖擊,民間曲藝式微,加之后繼人才匱乏,了解和喜愛這門藝術的觀眾越來越少。
“ 八角鼓,響叮當,八面大旗插四方。大旗下,兵成行,我的愛根在正黃。黃盔黃甲黃戰袍,黃鞍黃馬黃鈴鐺。……”
這是一首名叫《接愛根》的滿族情歌,它描寫清代滿族八旗子弟保衛祖國疆土英勇打敗羅剎 (即沙俄),妻子喜迎丈夫凱旋而歸時所唱的歌曲。八角鼓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民間樂器。據傳說,初期的八角鼓,是古代滿族人民用于自娛的一種伴奏樂器。亦說它是由滿族八旗的八位首領各獻一塊最好的木料鑲嵌而成,它的八個邊象征著滿族八旗的團結。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所以叫作八角鼓。
八角鼓是干隆中葉,由北京的八旗子弟所創,它吸取漢族弋腔曲調,形成了以歌功頌圣為主的演唱形式。由于帝王提倡,文人介入,提高了它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品位,在宮廷府第傳唱,盛極一時。道光時期岔曲走向社會,形成雅俗共賞的風格,是滿漢民族融合的歷史文化見證。
史料載,遠在關外游牧時期滿族即有持八角鼓自歌自娛的風習。滿族入關時,軍中即有以滿語演唱的八角鼓軍歌。
干隆初年,京城的八旗子弟在傳統俗曲的基礎上,創造了以漢文寫作,按漢語押尾韻的子弟書,同一時期,八旗子弟演唱八角鼓中除單唱岔曲還有以岔曲為頭尾,吸收了許多曲牌的聯曲等。包含了已經北京化了的各地俗曲。
當時,出征的將士凱旋而歸,奉諭領取內務府頒發的“龍票”,在旗營內外編演“得勝歌詞”,實際上是從軍中掀起了宣傳皇帝武功的群眾文化潮。八角鼓像一陣風,從京郊刮到內城,從旗營影響到皇都的上層社會,一時間,成了京城生活的重要內容。
而作為伴奏樂器的八角鼓其形制也就有了政治性的規定和解釋,如八角象征八旗;下垂的兩股長穗象征麥秀雙穗,五谷豐登;無把寓意永罷干戈等,后來“八角鼓”還成了以岔曲為主的一系列演唱形式的總稱。
在皇帝王公提倡下,文臣們很快寫出歌頌皇恩,祝賀喜慶的吉祥段子,以及四季節令,風花雪月,漁樵耕讀,改編古詩文和戲曲小說的岔曲,宮中應承之作是岔曲的第二個源頭。
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后尤嗜‘八角鼓’曲詞,曾命內務府掌儀司批選旗籍子弟擅長此道者,入宮授太監演唱”。宮廷的典制,左右著京城風氣,一是提高了岔曲的文學地位,吸引了一批滿族的文人雅士,參與八角鼓岔曲的創作演唱。二是提高了岔曲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