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樂器種類>民族樂器>膜鳴樂器>

達瑪如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達瑪如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來源:網絡  作者:admin  時間:2019-04-27  

  達瑪如,藏族、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又稱達如、達日。蒙古語稱丹不楞兒、布楞兒。 漢族稱法鼓、撥浪鼓。流行于西藏、內蒙古自治區藏傳佛教寺院中。

  中文名: 達瑪如

  別    名 :達如、達日、丹不楞兒、布楞兒

  定    義: 藏族、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

  流行地區: 西藏、內蒙古自治區藏傳佛教寺院

達瑪如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達瑪如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形制結構

  歷史久遠,其形近似古代無柄鼗鼓。是一種無木柄的小型雙面細腰撥浪鼓,但異于內地流傳 的撥浪鼓。鼓體

  由兩個底部對接、中腰相通的碗形腔體組成(圖)。舊時,藏族地區多兩個人的頭蓋骨制作,在其底部中央鉆孔,用膠粘固于木制的環形聯結體上。有的寺院還象牙制作,選取整塊牙料雕琢成形。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院中的丹不楞兒,則多使用紫 木或紅木制作。鼓體大小不等,規格尺寸不一。較大者,鼓面直徑20厘米——30厘米,鼓厚(兩個碗形鼓腔)10厘米——12厘米,多為木制。較小者,鼓面直徑7厘米——10厘米、鼓厚7厘米——8厘米,多為人頭骨或象牙制。小達瑪如的兩端鼓面,均蒙以墨綠色羊皮(將皮膜浸泡于銅銹與酸類物質溶液中進行著色);大達瑪如則蒙以牛犢皮或豬皮。鼓身多涂以棕、紅或綠色漆。鼓腰(木制聯結體)左右兩側各系一條皮繩或絲繩,繩端系以用皮革或絨布包制而成的球狀硬質小鼓墜,四周鑲有裝飾銀片,并在活環中拴系彩色緞帶或絲穗作為裝飾,緞帶上還綴有白色小貝殼,有的緞帶長達50厘米。在藏族地區,雖同屬藏傳佛教,但因教派不同,使用的達瑪如也不同,寧瑪派多用較大的,格魯派常用較小的。拉薩大昭寺(格魯派)的象牙達瑪如,鼓面呈橢圓形,長9.5厘米、寬8.3厘米、鼓厚5.6厘米、鼓墜絲繩長4.5厘米,鼓面墨綠色。

  演奏方法

  演奏時,樂僧右手拇指、食指執鼓腰部位,其余手指托彩色緞帶或鼓穗,快速左右往復轉動手腕,使鼓墜敲擊兩端鼓面而發音,音色清脆、響亮。是藏傳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樂器,主要作為寺院的法器,用于誦經中。當僧侶集體誦經時,領經的活佛 或喇嘛便持而搖之,僧侶單獨誦經時也要敲擊達瑪如。此外,寺院里表演羌姆或民間藝人演出熱巴鼓鈴舞時,領舞者也常手持小達瑪如,邊奏邊舞。

  博物館收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的一面達瑪如,紅木制,兩端鼓面蒙以羊皮,鼓面呈橢圓形,長徑12.5厘米、短徑11厘米、鼓厚9厘米、絲繩長7厘米,鼓墜為兩粒小紅珠。此鼓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