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樂器種類>民族樂器>氣鳴樂器>

葫蘆笙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葫蘆笙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來源:網絡  作者:admin  時間:2019-04-28  

  葫蘆笙,是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納西、怒、普米、苗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彝語 稱布若、昂。拉祜語稱若、若果篳。佤語稱拜、拜桂、恩拜因 、唔變。傈僳語稱瑪紐、阿普篳。哈尼語稱拉結、報扎。納西語稱妞篾、貝批又。流行于云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麗江地區,四川省涼山 彝族自治州,貴州省畢節地區、安順地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等地。

  中文名: 葫蘆笙

  外文名: 布若

  類    型: 樂器

  材    料: 木材

葫蘆笙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葫蘆笙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簡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云南江川李家山二十四號墓、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銅葫蘆笙斗,據測定屬春秋至戰國之際的遺物。有五、六、七管三種。竹或木制笙管已腐朽不存,銅制笙斗的形制略有差異。李家山二十四號墓出土的兩支銅斗,上端均鑄一立牛為飾,造型生動形象,通高分別為26和28.2厘米。銅葫蘆笙系仿天然葫蘆匏形用青銅鑄造笙斗,另插竹木制笙嘴吹奏。主要用于伴奏舞蹈。如開化銅鼓面部主暈圖象中有匏笙舞,畫面上八人中有一人邊吹葫蘆笙邊舞,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胴部畫面、舞俑、樂舞銅飾物和房屋模型中也屢見吹奏葫蘆笙的形象(《中國音樂史圖鑒》Ⅱ—48至Ⅱ—51)。

  文獻記述葫蘆笙始于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唐大中(847—859)年間,“夷部樂……有葫蘆笙”。唐代樊綽《蠻書》載南詔(范圍為云南全部、貴州、四川、廣西及越南、老撾、緬甸北部地區)“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閭巷,吹葫蘆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新唐書·南詔傳》:“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對釂。”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葫蘆笙兩江峒中樂。”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葫蘆竹,攢竹于瓢,吹之鳴鳴然”。

  以葫蘆為笙斗,細端穿孔接一長管為吹口,接管長25厘米左右。笙管黃枯竹制,有四至八管不等,長9— 90、管徑1—1.5厘米,環列并微穿葫蘆腹部,以蠟固定。每管靠近葫蘆處開一按音孔,下端透空為底部按音孔,插入葫蘆內的管上嵌有長2厘米、寬0.2厘米的竹制或銅制簧片。

  葫蘆笙的傳說

  彝族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葫蘆笙的傳說。1962年8月18日《涼山報》刊載陳元通的《捏覺補惹和他的葫蘆笙》一文,捏覺補惹是涼山彝族著名的民間藝人,文章寫道:“在很早以前, 涼山上住著一個老母親,她有五個兒子。一天,老母親趕場去了,五個兒子來到老林里掏鳥 蛋。誰知雀窩里盤著一條毒蛇,大兒子先用手去掏,被蛇咬了一口,驚叫一聲縮回了手。其 他幾個兒子也都去試了試,結果都被毒蛇咬傷倒了下去。等到母親回來時,還有一口氣的大 兒子對媽媽說:‘我們死后,五座墳上不久就要長出五根竹子,請您把它們砍回來,做成一 支五根管子的笙,每一根管子就是我們一個弟兄,您吹著它,就像我們在您身邊一樣。’后 來,老母親就用兒子墳上的竹子做成一支葫蘆笙。有一天,她來到河邊,對著浪花翻滾的河 水吹奏,越吹越傷心,最后她把葫蘆笙丟在一旁投河而死。過路的把她遺下的葫蘆笙帶回家 去,寨子里每戶人家都照樣做了一支,以表達對母子六人的同情。從此,葫蘆笙和 笙曲《老母親調》,就在彝族世代相傳下來了。”

葫蘆笙歷史與特色簡介 民族樂器葫蘆笙圖片及演奏方法介紹

  在瀾滄拉祜山寨,相傳古時候有一對老夫婦,他們的五個兒女都在外邊謀生,有的打獵, 有的捕魚,分散在五個方向,就是逢年過節也難得團圓。老夫婦心靈手巧,從山上砍來“波 搭”竹,做成五支精致的竹管,在竹管的底端還削出簧片,用嘴一吹就發出響亮、優美的音 響,他們又從竹樓的棚架上選了一個光滑的葫蘆,掏出里面籽粒,將五根長短不同的竹管捆 在一起,插在葫蘆膛里,又在葫蘆柄處安了一個木制吹嘴,葫蘆笙做好了,吹出了悠揚的樂 聲,老夫婦高興極了,他們吹起葫蘆笙,五個兒女在遠方聽到由家鄉傳來的新奇、悅耳的音 調,便從不同方向奔回家中。從此,老兩口再也不愁見不到兒女了,葫蘆笙就這樣在拉祜族 流傳起來。

  葫蘆笙的歷史

  綜述

  葫蘆笙歷史久遠。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代,我國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就有用葫蘆制作的匏類樂器——笙,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幾支戰國初期的笙,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葫蘆笙,也有著較悠久的歷史。1955年—1960年,在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石寨山發掘了以滇王為首的貴族長期延續使用的古墓群,出土了青銅葫蘆笙斗和吹奏葫蘆笙的銅 舞俑。1972年,在云南省玉溪地區江川縣李家山發掘的先秦古墓中,又出土了兩支青銅葫蘆 笙斗,分別高28.2厘米和26厘米,上端為曲管,下部呈球形,其上分別有七孔和五孔,可插入相應的笙管,曲管細端鑄有立牛一頭,造型美觀、形象生動。此外,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大波那木廓銅棺墓中,也出土了銅葫蘆笙斗。據測定,這些銅葫蘆笙斗均屬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制品,說明先秦之時葫蘆笙已在我國西南廣大地區流傳,至少已 有2500年歷史。

  唐代

  唐代,在南詔(今云南大理)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中,葫蘆笙或瓢笙已相當流行,青年們經常 在街頭巷尾用葫蘆笙吹出動聽的曲調,向心愛的姑娘傳遞愛情。唐代樊綽的《蠻書》在談到 南詔風俗時說:“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閭巷,吹壺盧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 呼召。”《新唐書·南詔傳》(卷二二二)載:“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勸酒。”說明在飲宴時,主人一面吹葫蘆笙,一面用葫蘆笙推移酒杯、勸客人飲酒的有趣情景。瓢 笙即葫蘆笙,晉人崔豹《古今注》:“瓢亦匏也,匏其總,瓢其別也。”古代南詔民間音樂 盛行,公元800年曾向唐朝獻過《奉圣樂》,豐富了燦爛的唐代音樂文化。著名的驃國(今緬甸)樂,也是通過南詔傳到唐代長安的,我國古代的葫蘆笙,笙管都是前后兩排橫向排列的 ,而在公元802年驃國向唐朝獻樂時,笙管已左右兩排豎向排列?!缎绿茣?middot;驃傳》記載的 匏笙:“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鳳翼……竹為簧、穿匏達本。”至今,這種匏笙還在緬 甸、泰國、老撾和柬埔寨等國流傳。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中有:“開元中有拍板……葫 蘆笙。”也提到在唐宣宗大中年間(公元847年—859年)的“夷部樂……有壺蘆笙”。

  北宋

  北宋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到宋都交納進貢物品時,也曾攜葫蘆笙獻樂京城汴梁(今開封)?!?宋史》有:“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其王龍漢?,遣其使龍光進,率西南??(今滇東、黔 西一帶)諸蠻來貢方物……令作本國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數十輩連袂宛轉 而舞,以足頓地為節,詢其曲,則名曰《水曲》。”照此記載,我國少數民族的《葫蘆笙舞 》,也已有1000年的歷史了。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62歲的蘇東坡被貶到海南, 謫居儋州,他在《儋耳》一詩中,曾用生動洗煉的文字,記述了海南黎族的民間歌舞活動, 在《和擬古》詩中有:“牲菌雞卜,我當一訪之。銅鼓壺蘆笙,歌此送迎詩”之句,句末 還有注說:“交?取無柄之匏,剖而為笙。”可見這首詩是寫實的,說明我國海南省黎族地 區北宋時也曾有葫蘆笙流傳。

  南宋

  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有:“葫蘆笙,兩江峒中樂”之句。南宋周去非在他的《嶺 外代答》(卷七)中寫道:“瑤人之樂,有盧沙、銃鼓、葫蘆笙、竹笛。”“葫蘆笙攢竹于瓢 ,吹之嗚嗚然。”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有:“蠻吹葫蘆笙,亦匏余意,但列管六。” 文中所述和現在云南楚雄彝族的六管葫蘆笙完全相同。唐宋以來,很多文獻都記載著在苗、 瑤、白、黎等族聚居的滇、黔、湘、粵、桂和海南等省區流行著葫蘆笙,今天有的民族雖 已不用,但在古代卻是以葫蘆笙為主的,湖南苗族直到清代還在使用,如《清朝通典》(卷 六十四 )載:“湖南苗擊銅鼓、沙鑼以祀鬼神。親戚宴會,以匏笙、銅鼓為樂。”如今,葫蘆笙在 我國西南許多民族中都很流行,尤以彝、拉祜、佤、傈僳等族最為盛行。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