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的演奏技巧不是很復雜,演奏方法及符號與柳琴大致相同,多用撥片彈奏。右手彈法有彈、挑、雙彈、雙挑、掃弦、拂弦、輪、摭指琶音等;左手有按音、揉弦、吟弦、打弦、帶弦、滑音、撥弦等。小阮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擔任和聲伴奏。四種阮的音色圓潤而豐厚,頗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在樂隊中可起強有力的作用?,F在的民族管弦樂隊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
阮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彈撥樂器,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西晉的“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善彈此種樂器,因此后人稱之為“阮咸“或”阮咸琵琶”。
王昭君出塞時所彈的琵琶實際上就是今所說的阮,而并非的琵琶。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詩中寫到:“掩抑復凄清,非琴不是箏。還彈樂府曲,別占阮家名。古調何人識,初聞滿座驚。”可見阮在唐代的影響。至宋代阮咸簡稱為阮,此名稱沿襲至今。
由于阮音色圓潤,渾厚,音域寬廣,因此古代就已成為獨奏,合奏、重奏的主要樂器。
現如今阮已形成系列化,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倍低音阮,是名副其實的阮族。阮咸起源于秦漢,鼎盛于唐宋,沒落與明清。秦朝時,幾十萬人修長城,交談不能用喊,后來就做了個鼓,一搖就知道該吃飯了。大家都住在一起,要娛樂,所以就在鼓上面安了個弦。從這個樂器繁衍出兩個樂器,一個是三弦,一個是后來人做成木頭的秦琵琶。到漢代,漢武帝嫁烏孫公主時,漢武帝命樂器師制作出能在馬背上彈、便于攜帶的樂器。到三國時期,管弦樂器基本形成系統。這種樂器在唐代發展,直到周朝就以竹林七賢阮籍的侄子、阮咸的名字命名。再到唐宋時,阮已經非常普及了,貴族家庭都有一把。宋太宗會彈阮,不僅如此,還作曲、做樂器,給大臣來彈。但阮在明朝逐漸消失,清朝已找不到這樣的樂器,徹底失傳。
它是琴箏的共體,它能彈出古箏的味道,又有古琴的手法。
當時國內的民族樂團已有“阮”這種樂器,但并非“起源于秦漢,鼎盛于唐宋,沒落與明清”的真正的阮咸。阮的制作方法此前已失傳近百年。1952年,中央歌舞團民族管弦樂隊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國內專業民族樂隊,樂隊找到了在日本正倉院收藏的阮的照片,并按圖索驥。照片上的阮,琴體上印有黑色花紋,在當時被誤解為鏤空。因此,建國后制作的阮都有一個鏤空。
演奏技巧
阮的演奏技巧,原來比較簡單。隨著樂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豐富。我國許多音樂學院先后開設了阮的專業本科,大阮和中阮的獨奏曲也相繼涌現。經過演奏者的繼承、實踐、移植和創造,右手的彈法已有彈、挑、勾、抹、扣、劃、輪、拂、分、搖、掃、滾等30多種,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勾、帶、滑、推、拉、吟、紋、揉等10多種,顯著提高了阮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