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中國傳統彈撥樂器,起源于漢代。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厘米。琴頸和音箱邊框用紅木、紫檀木制,邊框用六塊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內置兩道音梁,支兩個音柱。四軸,四弦,每兩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頸和面板上設八或九個品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月琴也在不斷變化發展中。比如,月琴傳到了臺灣以后,形狀有了一些小變化。臺灣月琴的頸較長,音箱為木制圓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早期用蠶絲弦,現常用尼龍弦,頗流行使用釣線。是臺灣歌仔戲、歌仔說唱。閩南的歌仔戲(薌?。┖透枳校ó數胤Q錦歌,民謠的總稱)說唱亦使用臺灣月琴。
中文名: 月琴
起 源: 月琴起源于阮
基本形態: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
參考參數 :全長62、音箱直徑36.3厘米
面板背板材質: 面板和背板桐木制
可追溯歷史:漢武帝時 公元前140年—前87年
主要演奏手法: “彈”和“挑”為主要演奏手法
參考資料: 東漢傅玄《琵琶賦》序所載
與阮區分時期:清代,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
開始流行時期: 自晉代起就在民間流行
主要地位:京劇樂隊三大伴奏樂器之一
著名樂曲: 刮地風、野馬過河、一對鵝
著名演奏家:劉訓毅
性 質 :樂器
拼 音: Yue Qin
簡介
月琴起源于阮。早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年—前87年),中國人已經創造發明了阮,但當時這種以“彈”和“挑”為主要演奏手法的樂器,都籠統地稱為琵琶。據東漢傅玄《琵琶賦》序所載,阮是當時樂工參照琴、箏、筑、臥箜篌等樂器創制而成。是:“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敘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
從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可知,當時的阮長三尺五寸。漢時稱秦琵琶,它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域傳播,在甘肅麥積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畫上,均能見到它的造型。
東晉(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這種樂器。在三國(吳)青釉瓷倉陶塑上有其圖像,在南京西善橋南朝墓磚刻畫和江蘇丹陽南齊墓磚刻畫中,都能見到阮咸演奏的圖像。唐武則天時(684年—701年)稱其為阮咸。
《舊唐書·音樂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所彈如此類,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月琴是由阮演變而來的。北宋陳旸《樂書》(卷一四一)載:“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當時月琴的形制與阮相近,后來逐漸變化。到了清代,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琴桿縮短為琴頸,演變為現代的式樣。
發展歷史
月琴是從阮演變而來的樂器。自晉代起就在民間流行,約從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圓似月、聲如琴。來陳旸《樂書》:“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當時和阮相似,后來逐漸變化,清時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簡化,琴桿變短,音箱呈滿圓形, 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廣泛流傳。
我國的月琴在唐代傳入日本,19世紀30年代達到最盛時期,遍及一般人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月琴在日本被禁,戰后才又恢復。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寬頸月琴。長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龍纏鋼絲弦。
八十年代制成長桿月琴,長80厘米,縛弦下移,增置弦碼,音箱內橫音梁間增置兩條豎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
用途
月琴可用于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它是京劇、評劇、豫劇、楚劇、錫劇、桂劇和臺灣歌仔戲等戲劇的伴奏樂器。在京劇文場中,月琴和京胡、三弦合稱三大件(后來,梅蘭芳引入了京二胡,成為四大件了)。豫劇使用大八角無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稱三大件。
月琴也用于說唱音樂四川清音伴奏,這種曲藝形式是清干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深為四川人民喜聞樂見,以前,藝人多在茶館坐唱或在街頭即地做場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 唱月琴”之說。
20世紀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斷豐富提高,伴奏樂器還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區,月琴是民間歌舞的主要伴奏樂器,它還為50年代誕生的彝劇伴奏。在廣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樂合奏曲或獨奏曲。在素有“音樂之鄉”譽稱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與蘆笙等樂器一起合奏。在云南大理,月琴是僅次于白族龍 頭三弦的弦鳴樂器,還用于白劇伴奏。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的音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喜慶的“跳歌”、“跳坡”等活動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傳情達意的樂器。彈琴者一人或數人邊彈邊跳,眾人則隨后圍圈踏節而舞。
地位
琴頸較短,音箱為木制圓形,也有八角形的,在面背板中間橫置兩道音梁,音梁中間有兩個音柱支立。四根弦,通常是五度定弦,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持撥子彈奏。
常用于戲曲、曲藝和歌舞伴奏,也用于合奏,是京劇樂隊三大伴奏樂器之一,與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頭伴奏樂器。音域約兩個八度。
音量較小,音色清脆柔和,適合抒情性的說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氣氛。亦是少數民族勞動之余、夜晚自娛、謳歌心聲的樂器。云南少數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備之物。
云南月琴種類很多,以“鎮南月琴”最著名。“鎮南月琴”制作精細,歷史悠久,音色清脆。鎮南就是現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華縣。
“鎮南月琴”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品位音階與琵琶大致相同,一般為四弦,也有兩弦的。琴身多楸木板做成,也有用閃片板(薄松木材)的,講究的還有用楠木做的。琴頭大都雕成一個龍頭飾以龍須。琴的正面板上雕龍刻鳳,有的還在琴面正中鑲上一面小圓鏡。小伙子們抱琴彈奏時,龍須上下點動,圓鏡閃閃發光,龍飛鳳舞,活靈活現。
月琴既是兄弟民族疊腳跳歌時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又是小伙子抒發自己情思的特殊工具。由于它音色清脆悅耳,節奏鮮明,輕輕彈動,有如絲絲細雨;急促撥弄,猶如萬馬奔騰。小伙子們常常用優美的琴聲,引來自己心愛的人。在恬靜的月夜里,姑娘們踏著琴聲,走到山寨邊的樹林里,跟自己情人相會,互相傾訴愛情。彝家人稱道:“響篾是姑娘的心聲,弦子是小伙子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