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又稱胡琴。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中文名京胡
類 : 二鼓子
使用劇種: 戲曲、京劇
組 成: 琴桿、琴筒、琴碼、琴弦和弓子
品 種: 紫竹京胡、染竹京胡和白竹京胡
應用學科: 音樂學、音樂表演等
簡介
歷史
京胡于清干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劇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劇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干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弦樂器,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19世紀以后,才開始出現硬弓?,F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軟弓演奏,音色較硬弓演奏的柔軟,并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20世紀上半葉,京劇演員不斷降低音高,講究行腔圓潤,京胡的結構也隨之變化,琴桿、琴筒不斷加長。嗣后,京胡逐漸流行全國,在北京尤為盛行。
20世紀30年代,京劇空前興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現了繁榮時期,不但樂器行業的牌匾改為胡琴鋪,就連京劇界的名琴師們也招聘工人制賣起京胡來。有的在制作工藝上采用打光劑代替打蠟。使竹皮表面光澤細潤,深得愛好者的稱贊。
最早的京胡琴桿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為軟弓京胡。19世紀以后,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桿、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為盛行。
京胡主要由琴桿、琴筒、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構成。京胡的琴筒呈圓筒狀,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時,演奏者將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的實踐,京胡發展為各種規格,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如今,中國的作曲家還為京胡創作了很多獨奏、協奏曲,京胡也從為京劇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臺的中央。
早期琴桿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張絲弦,用軟弓拉奏,稱軟弓胡琴(參見“軟弓京胡”條)。十九世紀后出現硬弓。二十世紀上半葉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紀五十年代始用鋼絲弦。京胡是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弦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后,為了區別于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清干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了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發展成為了今天的京劇。京劇的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為“皮黃”。京胡是“皮黃”音樂的代表。它是伴著“皮黃腔”的逐漸形成而發展起來的。京胡具有神奇而響亮的音色,能在潤腔韻味上與演員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結合,完美地體現出京劇原汁原味的特色。成為京劇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樂器。
結構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琴筒都是竹制,琴桿置有千斤鉤,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又名擔子,多用紫竹、白竹、龜背竹或染竹制成,通常有5節,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節上,各裝有一個弦軸,下端的底節插入琴筒中,在筒里的一段桿身上,開有長方形、前后對穿的風口,它是琴筒的復共鳴部分。琴筒長11.4、后口直徑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弦軸黃楊或黃檀木制。琴碼竹制。弓子江葦竹制,上拴馬尾,長74厘米。張二弦,設有“千斤”。五度定弦,據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別為:反二簧do、Sol弦,二黃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調、E調二黃京胡和E調、G調西皮京胡。音域約兩個八度。
琴筒為圓筒狀,用毛竹制成。20世紀70年代以后,也有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的。筒的前口蒙以薄而堅韌的蛇皮或其他新股膜料。琴筒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導到蛇皮上,然后波及筒內空氣柱振動,發出強而有力的音響,音色清脆、嘹亮。
弦軸又叫捻子,多用木質細膩、顏色姣艷的黃楊木制成,也有使用黃檀或大檀木的。千斤鉤是用銅絲或鉛絲制成的S形小鉤,前彎鉤住兩根琴弦,后灣用細絲弦系在琴桿第三節的中部,它是劃定琴弦有效強長的固定點。
弦碼用竹材制成,有橋空式和空心式兩種。琴弦是京胡的發音體,原用兩根絲弦,系在下軸的弦較細,稱外弦,系在上軸的弦較粗,稱里弦?,F多用鋼絲弦,音準比絲弦好,發音清脆,不易斷弦。
弓子用富有彈性的江葦竹制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竹子細的一端在弓的尾部,系上一股馬尾而成,馬尾置于兩弦間摩擦琴弦而發音。
演奏時,坐姿,琴筒置于左腿正中央處,琴桿向左稍傾斜,左手持琴桿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夾于兩弦間拉奏。
弓法有拉弓、推弓、顫弓、抖弓、頓弓、帶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于伴奏或獨奏。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于其它劇種。獨奏曲多源于京劇曲牌,如《小開門》、《夜深沉》、《柳青娘》、《迎春》、《萬年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