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它爾,一種維吾爾族拉弦樂器。(胡西它爾)意為(悅耳的琴弦)。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等地。由新疆藝術學校吐爾遜江依據維吾爾族民間傳說創研而成(原名或為艾西塔爾)
中文名: 胡西它爾
類 型: 維吾爾族拉弦樂器
流行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等地
寓 意: 悅耳的琴弦
外形特征
西它爾,外觀與西洋彈弦樂器曼多林相似,全長68厘米,由共鳴箱、琴頭、弦軸、琴頸、指板、琴馬、系弦板、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構成(圖)。共鳴箱呈半梨形,較為寬大,背板采用桑木或杏木制作,由六塊木板拼粘而成,外形似瓢狀,正面蒙以魚鱗松薄板,琴箱長34.5厘米、最寬處17.5厘米,面板脊部呈拱形,中部兩側做弧形凹進,以便于運弓;中間開有兩個出音孔,其形為對稱的低音譜號。琴頭、琴頸用一塊木料制作,上端為琴頭,長15厘米,雕刻呈百靈鳥頭狀,有如百靈昂首鳴唱,弦槽后開,左右兩側設有四個弦軸,正面下端設有四個弦孔和弦枕。弦軸核桃木制,呈圓錐形,軸柄為橢圓球狀,四軸用以纏繞主奏弦。琴頸較短,僅長13厘米,正面膠有硬木指板,用以按弦,琴頸左側面設有七個弦軸,用以張緊共鳴弦。面板中部置木制琴馬,四條主奏弦采用小提琴弦,通過琴馬系于下端的木制系弦板上,七條共鳴弦使用鋼絲弦,通過琴馬直接系于琴底。琴箱底部設有人字形活動支架,琴弓采用小提琴弓。此琴選料細致,工藝精湛,琴頭和背板涂飾淡棕色漆,弦軸和指板涂以黑色漆,面板飾以透明清漆,整個琴體造型端莊,外表美觀,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發展歷程
歷史悠久的艾西它爾,意思為歡快的琴弦,是新疆皈依佛教時期的回鶻樂器。其外形與古代印度、尼泊爾一帶流行的“薩朗濟”非常相像。有些學者認為它們和小提琴同出一源,艾西它爾很可能是由薩朗濟演變而成的。長久以來,艾西它爾被歷史煙云所湮沒,是新疆早已失傳的維吾爾族古老的民間樂器。20世紀70年代以來,維吾爾族著名的器樂演奏家、民間樂器制作改革家吐爾遜江才將其復蘇,并使它成為一種性能優良的維吾爾族系列拉弦樂器。
吐爾遜江從小生長在南疆巴楚地區,這里是能歌善舞的多朗人的故鄉,他從小就熱愛民間樂器的制作和演奏。過去曾先后在新疆軍區歌舞團、吐魯番文工團從事器樂演奏,后調入新疆藝術學校任教。他喜愛維吾爾族民間樂器,并堅持樂器改革和創新工作達四十年之久,在常見的十七種維吾爾族樂器中,吐爾遜江已制作、改革達十六種之多。早在50年代初期,他就在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佛教壁畫中,發現了久已失傳的彈弦樂器艾西它爾,后來又在自治區博物館看到同類樂器圖片,激起他復制改進這種樂器的興趣。從50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和仿制以來,首先于60年代制成低音艾西它爾,經過二十個春秋、十三次試驗之后,終于在1975年制作成功第一支高音艾西它爾,并于次年在全區文藝會演中以獨奏形式登上音樂舞臺,當時曾受到賽福鼎·艾則孜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領導的熱情稱贊。原新疆人民政府主席賽福鼎觀賞演出后說:“這種樂器很好,音色優美,民族特色也很濃。應大膽地挖掘、研制并創新,把這項工作做好。”原來的艾西它爾,有八條琴弦,琴頭飾以鸚鵡;制成的新琴,有十一條琴弦,琴頭以百靈鳥為飾。在樂器的制作材料和演奏技巧上也都有相應的改進,它是維吾爾族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賽福鼎主席還提議將艾西它爾改名為維吾爾語“胡西它爾”。
胡西它爾得到不斷發展。因它設有七條共鳴弦,過去多用于獨奏,而在合奏中,共鳴弦會影響和聲效果。吐爾遜江在多方聽取專家和演奏家們的意見后,通過反復試驗,又研制成功無共鳴弦的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四種胡西它爾,使其成為一族系列拉弦樂器。演奏方法仍保留了艾捷克、薩它爾等民族拉弦樂器的風格,在定弦、指法、音階、換把等方面則吸取了提琴類系列樂器的方法,為維吾爾民族樂隊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