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胡,壯族、布依族弓拉弦鳴樂器。壯語稱冉卜,“冉”為胡琴統稱,“卜”為葫蘆,意即用葫蘆制成的胡琴,故稱葫蘆胡。形制獨特,音色渾厚,常用于器樂合奏或為壯劇、布依戲伴奏。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西百色地區各縣、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興義、安龍、冊亨、望謨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等地。
中文名: 葫蘆胡
類 型: 壯族、布依族弓拉弦鳴樂器
流傳地方: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西百色地區各縣
壯 語: 冉卜
樂器簡介
琴桿木制或竹制,琴筒系天然的大小兩節葫蘆殼。粗節最大處橫向切斷,蒙桐木板。葫蘆細節末端雕刻梅花瓣形音孔。兩軸,張絲弦或尼龍纏鋼絲弦。用馬尾弓拉奏。全長77、板面直徑 10.5厘米。定弦 a、e1,音域 a-a2。
用于壯族八音樂隊合奏和壯劇伴奏。
樂器起源
起源于古代奚琴的葫蘆胡,最早用于壯族民間器樂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游院”和壯劇伴奏中,其歷史與馬骨胡相近,大約出現于清干隆年間(1736—1795),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樂器結構
構造與二胡相似,但外觀差異較大。共鳴筒呈葫蘆形,系采用天然生長的大小兩節葫蘆殼制作,將粗節一端的葫蘆去底,在切口處蒙以老筍殼或桐木薄板而成,葫蘆細節末端雕刻梅花瓣形音孔。
琴筒長15厘米、面徑13厘米左右,葫蘆末端鏤刻出民族圖案或梅花狀出音孔。琴桿木或竹制,多采用紅椿木或硬雜木制作,全長70厘米——80厘米,頂端琴頭呈圓柱形向后彎曲,下設二軸,置軸部位的琴桿為方柱形。弦軸用黃楊木或硬雜木制,軸長13厘米,軸柄圓錐形或紡槌形,外表刻有條紋。
琴桿為圓柱體,上粗下細,中部設有絲弦千斤,下端裝入琴筒并外露。面板中央置竹或木制琴馬,張兩條絲弦或尼龍纏鋼絲弦,細竹拴馬尾為琴弓,弓長60厘米左右。板面直徑10.5厘米。定弦 a、e1,音域a-a2。用于壯族八音樂隊合奏和壯劇伴奏。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有葫蘆胡多支,其中一支琴筒用整個的兩節葫蘆殼制作,將葫蘆去底后蒙以桐木薄板,琴筒長19.5厘米、最大直徑17厘米、面徑14厘米,葫蘆尾部鏤刻環形圖案為音孔。
琴桿木制,全長78厘米,琴頭平頂、稍向后彎,下置二軸。弦軸黃楊木制,圓錐形,軸長12厘米,軸柄刻有直條瓣紋。琴桿圓柱形,中部設絲弦千斤。面板中央置松節木制空心琴馬,張兩條絲弦,分別使用中弦和老弦,細竹馬尾弓,弓長70厘米。此琴通體髹以透明清漆,外表光澤,木紋清晰,為1984年制品,系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學家調查采風時由廣西壯族民間帶回。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演奏方法
演奏時采用坐姿,將琴桿直立,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扶持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按弦,右手執馬尾弓沾松香夾于兩弦間拉奏。常按五度關系定弦為a、e1或d1、a1,合奏音域為兩個八度,為戲劇伴奏常用一個把位。發音堅實,音色渾厚,類似中音板胡,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常用于器樂合奏或戲劇伴奏,是壯族八音樂隊合奏、北路壯劇、布依戲和八音坐彈戲的伴奏樂器,也用于獨奏自娛。常于民族節日或民間喜慶場合使用。葫蘆胡沒有專用曲牌,所奏樂曲多為壯劇曲牌,曲目同馬骨胡。擅長演奏委婉抒情、流暢如歌的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