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孜,是哈薩克族弓拉弦鳴樂器。漢文又譯作霍布茲、霍布斯、柯布孜等。歷史久遠,構造古樸,音色柔美,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壘哈薩克自治縣、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和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等地。生活在草原上的新疆哈薩克族人,白天放牧,夜晚在綴滿群星的天穹下守護牲畜。而冬不拉、庫布茲等奏出的曲調流暢,節奏鮮明,充滿濃烈的草原生活氣息的音樂讓人暫時忘掉了生活的艱辛和煩惱。
中文名: 庫布孜
外文名: Kobyz
性 質: 弓拉弦鳴樂器
所屬民族: 哈薩克族
漢語譯音: 霍布茲、霍布斯、柯布孜等
流行范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
樂器簡介
用途及流行地區
庫布孜,是哈薩克族弓拉弦鳴樂器。漢文又譯作霍布茲、霍布斯、柯布孜等。歷史久遠,構造古樸,音色柔美,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壘哈薩克自治縣、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和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等地。
傳說
據民間藝人相傳:遠在古代,庫布孜與宗教有著密切關系,它是哈薩克族巫師給人們占卜和治病必用的樂器。巫師在哈薩克族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他不是萬能的,而是由天神來主宰一切。巫師在請神過程中,要先用庫布孜演奏神靈愛聽的曲調,神靈才下凡附于巫師之身,并借巫師之口回答各種問卜。庫布孜成了巫師與神靈溝通的工具,巫師演奏庫布孜的技巧越高、曲調越動聽,神靈出現的就越早,庫布孜也就成了巫師必須學好的一種技藝。每逢哈薩克族的節日或喜慶之時,巫師就演奏民間樂曲助興,它又是群眾娛樂的樂器。雖然文獻史籍不載其產生年代,但從古代哈薩克族人民與蒙古族、柯爾克孜族人民睦鄰而居,庫布孜與蒙古族彈弦樂器托甫秀爾、柯爾克孜族拉弦樂器克亞克形制相似、淵源密切來看,也可見其歷史的悠久。
庫布孜的歷史
最早的庫布孜,又稱克勒庫布孜,是一種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的最古老的拉弦樂器,琴體呈弓狀,只設有一條馬尾弦,琴頸也無指板。由于牧民們制作時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往往琴的式樣和規格尺寸很不一致。這種最原始的拉弦樂器,目前在哈薩克的邊遠山區仍能見到。后來在克勒庫布孜的基礎上,增加弦軸(左右各一)、琴弦和指板,制成了兩弦的庫布孜,仍采用馬尾弦或牛筋弦,它與今日柯爾克孜族拉弦樂器克亞克十分相似。
庫布孜的結構
傳統的庫布孜,琴體用一整塊木料挖制而成,全長60厘米——65厘米(圖)。共鳴箱外觀呈羹匙形,上大下小,箱長27厘米——29厘米,上半部為敞開式外露、不蒙皮膜或木制面板,下半部蒙有駱駝羔皮或羊皮。琴頭無飾,下設弦槽和弦枕,兩側設有三個弦軸(左一右二)。琴頸細而長,正面不設品位。皮膜上置有琴馬,張三條駱駝筋弦。
庫布孜的存放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陳列著一支來自哈薩克族民間的庫布孜。琴體采用一整塊桑木制成,全長63厘米,在其木料下部挖出腹腔,共鳴箱上部呈半圓形,下部為半筒形,琴箱長28.5厘米、上寬15厘米、下寬10厘米、上厚8厘米、下厚5.5厘米,中、下部蒙以羊皮為面,上部露空。琴頭呈半弧形彎曲,中間開長方形弦槽,兩側置三軸(左一右二) 。弦軸梨木制,為小提琴弦鈕式,軸長6厘米。皮面置木制琴馬,張三條絲弦。琴弓的弓桿木制,拴以馬尾為弓毛,與小提琴弓相似。1959年,音樂研究所著名民族音樂學家簡其華先 生赴新疆調查采風時,將此琴由北疆購得帶回。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庫布孜的演奏
演奏時采用坐姿,兩腿平放,用兩膝夾住琴箱下部;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尖至第一關節處的外側,由內向外抵弦按音,難度較大;右手執馬尾弓粘松香在弦外拉奏。定弦為g、a、d1,音域g—g2,有兩個八度。音色柔和優美??捎糜讵氉?、器樂合奏或為民歌、舞蹈伴奏。
改革庫布孜
改革庫布孜,是哈薩克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20世紀60年代以來,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工團音樂家阿力別克不斷改革庫布孜,琴箱上半部改為蒙以松木面板,下半部蒙以蟒皮或羊皮,增加指板,琴弦增至四條,使用絲弦或鋼絲弦,并制成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系列庫布孜。定弦分別與各種提琴相同。高音庫布孜,全長60厘米,琴箱長24厘米、上寬15厘米、下寬10厘米,定弦為g、d1、a1、e2,音域g—e3;中音庫布孜定弦為c、g、d1、a1,音域c—c3。
演奏時,琴箱下部夾于兩膝間,運弓方法與大提琴相同。高音、中音庫布孜經常用于獨奏或為民歌演唱伴奏,奏者多自拉自唱。演奏樂曲多為民歌曲調,較著名的有《阿勒泰》、《黑走馬》等。這種改革庫布孜,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拉弦樂器,已用于哈薩克民族樂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