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樂器種類>民族樂器>膜鳴樂器>

光攏介紹,光攏的演奏方式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時間:2021-10-22  
一、光攏介紹
 
光攏又稱光弄,傣族棰擊膜鳴樂器。傣語“光”為鼓。“攏”或“弄”均為大,意 為大鼓。流行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孟連、耿馬等地。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區稱之為“光弄”,西雙版納傣族地區稱之為“光邊”,另有“兩面鼓”、“雙筒皮鼓”之稱。
光攏
 
二、光攏制作工藝
 
光攏用當地生長的梧桐樹、芒果樹或椿樹掏空制成,鼓身長80厘米左右,外形與水缸相似,兩端一頭大、一頭小,兩面都蒙以牛皮、鹿皮或其他獸皮。大的一端鼓面直徑約50厘米,小的一端直徑25厘米左右。兩面的鼓皮用牛皮條勒緊,并可調節其松緊。鼓的內部結構特殊,掏成中間可以互通的兩個鼓腔,故能產生良好的音響共鳴效果,有著較長的余音。鼓身一側還開有一個直徑3厘米的圓孔。當鼓皮受潮松塌時,便可由此灌酒而入,潤濕鼓皮,待酒揮發以后,鼓皮就會自然繃緊。
 
三、光攏的演奏方式
 
演奏時,光攏置于高100厘米的木制鼓架上,奏者右手執棰頭包布的木制鼓棰,邊擊邊舞。音響低沉、厚重,共鳴強烈,遠傳數里。也可二人合擊,一人在前面執棰邊擊邊舞,另一人在后面用兩根細而長的竹篾片陪襯擊奏,發出“咚咚、啪啪”之聲。擊奏時并有大、小和傣镲等樂器合奏,氣氛熱烈。過去,逢傣歷的每月初一、十五,佛寺中都要擊奏光攏、歌舞。此外,在賧佛誦經等儀式中也要使用。
 
傣族大鼓光攏。中腰稍粗而近于圓柱形,置于架上???人邊擊邊舞,也可2人合擊。合奏時,1人在前執槌邊擊邊舞,另1人在后用長篾條擊奏,發出咚咚啪啪的音響。20世紀50年代,將體積縮小后搬上舞臺,用于獨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壯族大鼓奘絡。形似堂鼓,單面蒙牛皮,兩側中部設鐵環。演奏時置于地上用雙槌擊奏。常用于節日鑼鼓合奏和獅舞、龍舞的伴奏。演奏大鼓時,傣家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將鼓兩端拴系背帶,挎于左肩上。左手掌拍擊小的一端鼓面,發出較高的音;右手執一粗大木制鼓棰,敲擊大的一端鼓面,發出較低的音。也可將大鼓橫置于特制的鼓架上敲擊。演奏者邊敲過舞,音響宏亮,撼人心魄。由于鼓兩端所發音高不同,再加之節奏的多變,鼓聲時重時輕,音色豐富多彩。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_天美传媒果冻传媒乌鸦传媒_十分钟免费观看大全视频_yellow2019最新资源大全